如果不是李克强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还需要进口。但是,现在事情有了新变化!太钢集团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可以骄傲的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据1月9日《人民日报》)。
从报道来看,这批专门用来生产圆珠笔笔头的“球珠钢”,从研发、实验到成功批量生产,过程虽然复杂,又没有现成配方可循,却也并没有耗费太长时间,这足以证明中国科技人员的智慧和才能。人们更足以相信,能够将火箭、卫星等世界最尖端技术实现国产化的中国科技人员,研发生产这种在某些国家业以成熟的产品材料,基本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之所以这些年一直依赖进口,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受观念、市场、成本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与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以及非正常的发展理念有很大关系。
其实,无论时下的国有企业还是规模性的民营制造企业,都较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思维,虽然创新的投入和热情都比较大,但往往是着眼于市场获利最大,“人无我有”的领域,都希望自己研发创新的产品和技术能够填补国内甚至世界“空白”,而对于国际市场已经成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更习惯于简单易行的“拿来主义”,不愿意在这些方面再“重复投入”,实际上,无论任何国家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将核心技术轻易“变现”。就比如生产圆珠笔笔头的“珠珠钢”而言,尽管我们整个国家的制笔企业,每年总计也仅需要1000多吨,无论每个笔头的“球珠”成本再高,在每只笔的成本比例中也是微不足道。在能随意购买到且市场需求量又不大的现实面前,基本没有企业再对研发生产“珠珠钢”感兴趣。而且还不只是这种材料,国内市场很多依赖进口材料和技术生产的产品,往往都是由于这一原因而被国人所“不屑”。
显然,无论哪一种技术或材料,在自己不掌握且完全依赖进口的情况下,市场的主动权乃至企业的“生死八字”就牢牢的掌握在人家手里,即便是一只微小圆珠笔头的“球珠”,如果国外材料生产企业提高价格甚至停止供货,国内3000多家制笔企业就可能全面“瘫痪”。因此,小小“笔尖”拷问的不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制造企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让“中国人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中国制造业也应如此,缺乏中国核心技术和材料的“制造”只能是“中国组装”,没有民族品牌的“中国制造”更只能算是“中国生产”,只有完全拥有中国技术和国产材料并冠以民族品牌的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而这样的“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却是“凤毛麟角”,小小“笔尖”所拷问的正是这样的制造理念。
在我们坊间有句老话叫“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中国制造在低端大众消费领域的让世界为之折服,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场内场外,所有普通类商品几乎都被“中国制造”所包揽,但同时也几乎所有高精尖材料产品与“中国制造”无缘,即便是中国最具优势的跳水运动跳板,至今依然没有“中国制造”,显然,这并不是中国没有研发制造符合国际游泳联合会标准跳水跳板的科技实力,而是因为市场过于“冷门”,不符合国人普遍的市场效益观念,而很多老字号的产品、店铺乃至品牌,正是在这种现实市场效益面前停止了创新求精热情,一个个化为历史的云烟。
而反观国外尤其是“老字号”林立的日本,一种产品或一项技术不仅都经过几代人的打磨,精中求精;单是东京百年以上的著名品牌老铺就达两千多家。而我们所缺的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精中求精的工匠精神,无论是商业店铺还是家族企业,急功近利的要上一窝蜂上,要跨一起跨。而小小“笔尖”所拷问并警示我们的正是“中国制造”的诗与远方。
平心而论,我们可以研发制造出世界最尖端的航天卫星,拥有九天揽月的智慧,自然不会被小小笔尖乃至一块跳水跳板难住,问题就在于要驱除内心的发展浮躁,不为眼前市场利益所左右,沉稳迈步扎实推进,无论在任何领域都要有自己最突出的“一招精”,是如此,中国制造的内涵价值才能充分彰显,made in china在世界人们的心目中才更高大、更厚重。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