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名师成硕导 专家也要进课堂

2016年11月22日 07:41   来源:燕赵晚报   □刘昌海

  11月18日,德清县一中周忠芬等4位优秀教师多了一重身份,他们加入杭州师范大学与德清一中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成为杭师大的研究生导师。据悉,德清一中是杭师大在省内选定的第四所建立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的重点中学。(11月21日《浙江日报》)

  正如杭师大副校长陈永富说的那样,教育硕士的就业方向一般是到中小学任教,应该让他们多到课堂上学习教学经验,多研究教材,多与学生接触。在中学设立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站,让中学名师指导研究生,确实是接地气之举,更有益于硕士生将来的工作实践。

  不过,笔者却由此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教育专家经常会指导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甚至掌握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而这些教育专家,实际上并没有进过中小学课堂给学生们亲自上一节课。

  这些教育专家,其实和那些没给学生上过课的硕士生一样,有着满满的教育教学理论,却缺少足够的实践。他们最多是搞搞调研,听听课,甚至只是听听汇报,就得出了结论,形成了研究成果,然后就用来指导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这样的作法存在太多的弊端,往往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比如当下搞得如火如荼的课改,很多专家都是出国参观一圈,然后再到国内一些所谓的课改样板校听听汇报,就开始联合各地的教育行政领导,推行各种各样的课改模式。殊不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生搬硬套根本就不适用。

  我们知道,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一定要花大量时间到田间地头,亲自种植,了解水分、土壤、气候、肥料、虫害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才能培育出产量更高、抗病能力更强的种子来。如果只是在实验室里想出个主意,然后就发号施令,恐怕把农民累死,杂交水稻也培养不出来。

  同样,如果教育专家们从来没有下过课堂,只是凭看来、听来或想出来的一些概念就让老师们操作,课改很难成功。比如,把国外一二十个人的小班教学模式拿来,也让我们六七十个人的班级有样学样,很可能课堂纪律都难以掌控,弄得一线教师苦不堪言。

  中学教师也可以成为硕士生导师,教育硕士放到普通中学去培养实践能力,这样务实的做法值得点赞。真的希望那些天天提出新理念新模式的教育专家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在推行新的政策之前,都能进入课堂,亲身实践一番。这样做的意义,可能比中学名师当硕导更大。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