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金融扶贫不能过早“断奶”

2016年11月15日 09: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贫困地区最缺的就是资金,金融机构“只管起步,不管发展”的做法显然不妥。从本质看,是一些金融机构对精准扶贫目的和精准扶贫工作缺乏深刻理解所致,割裂了起步与发展、脱贫与致富的关系,需要纠正

  笔者日前在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调研时发现,近年来绝大部分金融机构给每户农民的贷款限额在2万元左右,仅能使农户维持最基本的生产规模和效益,也就是仅能保证脱贫,无法对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致富的需求。而且,这种情况在西部贫困地区相当普遍。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时期,“资金不给力”的局面亟待改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建设的长足进步,扶贫方式已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特别是精准扶贫以来,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农牧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由于干旱少雨山多地少,养殖业是特色产业。近年来,在扶贫政策支持下,当地大部分农户依靠2万元左右的小额贷款起步发展养殖业。如今,养殖业初步实现规模化,养羊专业户一般有50只羊左右,养牛专业户有两三头牛左右。据测算,这一养殖规模保证每户农民年收入将近2万元,能够实现脱贫。但这样的水平,也只能保障基本生活,家庭没有余钱。由于没有余钱,很难得到足够贷款,很多养殖户多年在初级规模徘徊而无法扩规提质增加收益,影响了精准扶贫效果,扶贫成果也难以有效巩固。

  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金融机构将给贫困户贷款当做“规定动作”,想方设法予以解决,而把给脱贫户贷款当做“自选动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在贫困地区,贫困户即便没有抵押物,在农户联保或基层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基本都能够得到2万元左右的小额贷款。至于脱贫以后扩充规模的想法,金融机构则要求有抵押物和公务员为其担保,这在实际上造成贷款难,关键时刻卡了农民的“脖子”。

  金融有“经济的血液”之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扶贫产业尤其如此。贫困地区最缺的就是资金,金融机构“只管起步,不管发展”的做法显然不妥。从本质看,是一些金融机构对精准扶贫目的和精准扶贫工作缺乏深刻理解所致,割裂了起步与发展、脱贫与致富的关系,需要纠正。

  首先,精准扶贫的目的不仅在于脱贫,更在于致富,不仅着眼眼前,更要着眼长远。广大贫困户的愿望也不仅仅是收入超过贫困线,而是要过上相对宽裕的小康生活。其次,在产业爬坡期,脱贫与致富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只要金融机构推一把,许多农民就能顺利实现产业规模翻番和收入翻番,从而脱贫致富。再次,贫困地区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扶贫产业需要各方面支持,金融支持不能太早“断奶”,否则可能导致产业发育不良和脱贫户返贫。

  金融扶贫不能止于脱贫。一些金融机构要改变被动扶贫心态和僵化工作思路,要根据扶贫实际创新信贷方法,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既做好扶持贫困户起步的“规定动作”,也做好帮助脱贫户发展的“自选动作”,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拓兆兵)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