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费该不该在中国餐馆里回归?

2016年10月09日 11:14   来源:东方网   吴兴人

  小费,这个久违了的词儿,国内在消失60年之后,最近在某些大城市的少数餐馆里已悄然回归。

  据参考消息网10月6日报道,中国的一些年轻饕客愿意为更好的服务付费,他们正在引领中国餐馆绝迹数十年的付小费做法复兴。

  “很久以前”烤串坊是北京一家餐馆。它的装潢是高档的石器时代风格,穴居人的剪影在墙上走来走去。顾客们则不是老朽,以20多岁的年轻人为主,在炙热的炭火上烤着食材串。中国的一些年轻饕客愿意为更好的服务付小费。和号称“很久以前”相反,这家餐馆每隔几分钟,就放出一段录音提示顾客:如果他们对服务感到满意,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扫描服务员衣袖上的二维码。它会产生4.56元人民币的小费。顾客想“打赏”几次听便。

  小费该不该在中国餐馆里回归?此举引起了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在消费者中,也引出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

  一种意见事赞成的。理由是此举和国际接轨,在美国,住旅馆或上餐馆,应在桌上或签账单时留15%- 20%小费。这被看作是对诚恳感谢服务的一种表示,是对劳动者的尊重,也是将其当作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民间机制,用来补贴普遍低收入的餐饮业服务人员。

  但是,在国内,大多数消费者表示不赞成给餐馆服务员付小费。1956年公私合营前,老的饭庄都有打赏传统,满意的顾客会把找零扔进柜台旁的一个竹筒里。但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一做法被废除了。那么,如今,有没有必要恢复这种“打赏”做法?

  大多数消费者认为不必。因为美国和中国的国情和税务制度不同。

  很多人都以为他们付出的小费,都进了直接进了侍者的腰包。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因为美国大多数的餐馆都有一个tipping out(小费再分配)的过程。如果一桌客人消费是200美元,那么20%的小费就是40美元。这40美元要按比例分给其他服务人员,比如6-8美元要分给直接跑堂助手;给酒吧员分3-4美元;给传菜员分2-3美元;给领座员分2-3美元,等等。所以,最后在前台的服务生可以拿到手的小费,也就是20美元左右,相当于客人消费额10%。而且,美国税务机构IRS把客人消费额的8%算作服务生的应纳税的收入。所以,服务生真正到手的小费并不多。但对顾客来说,吃一顿饭,要多付20%的小费,显然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在美国,对“小费王国”的做法也有不同的意见。如中文报纸《世界日报》发表一篇社论表示,美国的小费制度正在蜕变。本属商家和客人一方提供热情服务、一方回报小额金钱的温馨模式,如今愈来愈多地点变成“强索硬要”小费,造成消费纠纷。譬如一些中餐馆在桌子上贴“请将小费留下”告示;未给小费的华裔顾客,要被侍者追出餐馆强讨数元小费才脱身。如今主流社会部分传统上不付小费的行业,如咖啡外卖也出现“半强制”索取小费,让消费者给或不给,都感觉冤枉和尴尬。

  给小费属商业习俗,并无法律规范。如果在国内上餐馆须付小费,这个先例一开,那么,住旅馆、外送食物、乘出租车、代提行李、代客泊车、人工洗车、美容修甲、按摩、宠物美容或其他个人服务等,都要不要付小费?商店为顾客挑商品,譬如试穿衣鞋、包装、算账,要不要付小费?倒咖啡、算账是例行工作,没有额外接待服务,要不要付小费?加收小费的“新商业模式”如果普及化,难道汉堡快餐、炸鸡、一般购物等都要付小费?消费者岂会心甘情愿。

  其实,在国内,餐饮行业服务人员的工资通常由底薪+绩效组成,餐饮费中已经包含了服务费,不应该再额外支付,就算是出于消费者自愿的“打赏”行为,也是不必要的。对许多餐馆而言,时下虽然不收小费,却不少店主都在巧立名目地在多收费。如包房费、“开瓶费”等,餐饮行业虽然三令五申不准收“开瓶费”,但不少餐馆照收不误。如再公然提倡收小费,势必造成更多的顾客与餐馆的消费纠纷。

  许多年轻网友对“打赏”做法也不看好。网名为“咖啡没加糖99”就表示,万一拿惯了,一不小心不给下次会不会给脸色看;网名为“Kennyzzzzzzz”则担心,小费不久后就会变成一种绑架:“你都不打点赏吗?怎么会有这样的顾客?”此外,更多的网友表示,打赏可以,但不要强求,否则会变味。

  现年32岁、“很久以前”创始人宋吉说:“对顾客来说,这就像是一种游戏。”在我看来,这种“游戏”,如有人愿意一试,未始不可,但推广则大可不必。因为宋吉自己刚从美国回来,去了芝加哥和洛杉矶的餐馆,感到支付小费不仅成了美国顾客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付小费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他又坦率说:“无论服务多糟,你仍然必须支付15%的小费。这样不好。”他玩的这种“游戏”,该不该停止,请他自己再考虑。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