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认定标准不宜太死板

2016年09月22日 07:48   来源:长沙晚报   欧阳

  22岁的小刘是西安思源学院大四学生,今年他在陕北老家进行贫困生建档立卡登记后,按照规定可申请6000元助学金生活补助。但暑假他持《高等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情况证明表》在村子里盖章后,回到学校审批时,却被学校以“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为由,不给发补助款。(9月21日《华商报》)

  如今,在高校助学金申请制度下存在这样一种生活水平的二元分裂现象:某些“聪明的学生”大胆运用虚构手法在申请书上哭穷,继而这些会说谎的申请书造出了单亲,产出了“困难户”。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他们实际生活的阔绰大方。但是,小刘念的是工程类专业,像CAD工程制图等课程,平时学习、做作业之类都要用上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已是学习、生活必需品。难道像小刘这样的学生,就只能在笔记本电脑和助学金之间非此即彼二选一?如果是这样,那岂不等于说,但凡工程类专业学生,都要被排除在贫困生资格认定之外?

  近些年,类似刻舟求剑的贫困认定标准引发的争议确实不少。在贫困认定标准的设计上,各高校也可谓煞费苦心,其中有些就涉及是否使用智能手机,以及电话费、食堂消费记录的高低等等。就拿这则新闻来说,虽然2007年7月颁布的《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购买或长期租用电脑(特殊专业除外)的……不能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如今快十年过去,电脑早已成为普通的学习用品,以此进行“一票否决”已有过时之嫌。

  不可否认,贫困生的认定,确实需要建立一些可以量化的标准,以保障其公平性。但量化标准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天然存在矛盾。如购买电脑,固然违背了现有的认定标准,但不能说仅凭购买了电脑就可以认定某个人不再处于贫困状态。一方面得看购买电脑到底是否是必要消费,另一方面也得调查下该学生的其他消费能力怎样,如此才是人性而又公平的认定程序。而做这样的“外围”调查,其实并不难,关键是看评定者是否真的具有足够的精准扶贫思维。

  在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的贫困生认定所引发的种种争议,其实并非孤立状态。它与过去的低保户认定、贫困县评选所存在的问题,都折射出精准扶贫的开展空间。最早人们评定贫困的标准似乎很简单,就看一个家庭或个人的“衣食住行”是否达到温饱状态。但在今天的消费主义时代和市场经济社会,对于贫困的认定显然没那么简单。这就要求贫困认定标准不能再单一化,帮扶理念需要更新。尽管今天精准扶贫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过时和单一化的贫困认定标准,与对贫困的偏见,仍存在和充斥在不少地方。精准扶贫由理念向行动的转化,依旧需要一些突破。

  我以为,对待假冒贫困生,高校可以实行“两头堵”的策略,在申报制度的前端要进行缺陷修补和除尘,即建立诚信建档制度,每次申报开始前,任何贫困申请人必须进行诚信签名保证,声明若存在失信行为即记入个人诚信档案,并取消以后的申报资格。与此同时,建立抽查通报制度。此外,为确保所有相应制度不处于纳凉状态,对相关学院审议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批评监督和失职通报制度。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