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波拉克:全球化“寒潮”中的中国改革蓝图

2016年09月05日 11:46   来源:环球时报   

  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恰逢国际经济困难时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以下,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低于这一分水岭。许多主要工业国的民众对于全球化的支持度不断下降。今年6月底的英国脱欧公投对欧盟一体化和经济开放造成了沉重打击,其所带来的更长远影响才刚刚被感受到。

  美国总统大选中体现出对全球化支持力度不断减弱,这最令人担忧。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一直在持续地攻击现存的贸易协定,他还威胁要对中国、韩国、墨西哥和其他对美市场的主要出口国的出口产品施加高额关税,这些都是公开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行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则公开反对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而这是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政策的核心支柱之一。

  希拉里立场的转变尤其反映了美国公众对于自由贸易的支持力度在减弱,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认为,全球化一直在危害美国的利益,因为与之相伴的是美国工人的弱势地位。随着产品制造被外包至工资水平更低的经济体,他们的工作机会丢失,而且无法确保相同收入水平的新就业机会。然而,对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包括美国工业出口市场份额大幅提升,美国经济获得高质量、民众支付得起的消费产品等等,很少有美国政治家准备提醒大众注意,而这些都是全球化进程的标志。

  因此,今年的G20峰会将遭遇强大的阻力。尽管难以去除经济开放的障碍,也很难协调G20成员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但中国和其他G20成员国已经做好准备,通过一系列会议,为未来确立富有雄心的目标。习近平主席就宏观政策协调新机制、推动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将G20转变成为全球治理平台等提出一系列重大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达到吗?作为今年G20峰会的主办国,中国有足够的动力呈现出有关全球经济改革的重要思想。中国已经发出一系列重大倡议,实现这些倡议的前提是G20能够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更加积极、更有力的机制。这些目标是改革蓝图,下一步应落实为详细的行动计划。要形成真正的政策共识,就约束各方的规则达成一致以及落实路径,依然充满挑战。

  事实上,中国愈发将自己视作经济领袖,而非跟随者。与此同时,中国也承认,美国和中国加在一起的经济力量和触角为两国扮演了一个独特的“经济稳定器”角色。中国或许把自己视作世界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但现在的中国已经远不止于此,这为其带来了特殊的责任以及领导地位提高的可能性。鉴于在今年的峰会召开前数月便已经开始进行精心的准备和磋商,至少人们可以乐观地认为,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所有的思考都是充实的、坦诚的。

  在杭州的峰会上,G20的所有成员国将会更多地了解到中国针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所提出的解决举措。无论是参加会议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杭州会议都有助于指明未来方向。(作者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原主任、资深研究员,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