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要求“瘦身健体”,一边又在“拉郎配”,一边要求做强做优,一边则盯着规模不放,一边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一边则利用行政手段对企业进行合并,一边要推行混合所有制,一边则是在体制打转,一边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一边则又通过所谓的改革重组使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聚。
这就是目前央企改革的现状,也是央企改革正在走的一条“新路”。但是,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条“新路”,更多的是“新瓶装旧酒”,没有多少“新”意,也没有多少可以值得期待的地方。
今年6月1日,中央第十四巡视组向国资委党委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明确指出,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进度较缓,改革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不够强。多数人看到这段话,首先注意的是“进度较缓”几个字,因此,相关的报道和分析,也都围绕这几个字而展开,从而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但是,笔者认为,在巡视组有关国企改革的反馈意见中,最重要的内容应当是“针对性不够强”这几个字。也就是说,对国资国企改革,没有能够抓到问题的关键,抓住改革的核心,快也好,慢也罢,仍然被“任务”牵着鼻子走。
事实上,快与慢对国企改革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成熟一家、改革一家,改革一家、成功一家,才是央企改革必须达到的目的。如果把减少央企数量作为改革的目标,把规模做大当作改革的最终目的,那么,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也不可能真正达到目的。对央企来说,改革必须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做强做优基础上的做大;二是体制机制适应市场要求;三是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支柱作用。至于数量、规模等,都不是主要问题。所以,改革方案的设计,也必须服从于这三个方面。恰恰是,这些最重要的方面,在目前的央企改革中被严重忽视了。
我们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央企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宝钢与武钢的重组、港中旅与中国国旅的重组、中粮集团与中纺集团的重组等,都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重组的方式是否合理、形式是否科学,却面孔1一个很难给予正面评价的问题。因为,从已经重组的央企情况来看,有关方面更多还是满足于在体制内打转,在体制内象搭积木一样,把不同的央企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庞大、更加难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傻大哥”。而且,完全没有按照市场化要求整合,而是通过行政手段的强行合并。
从中国国旅和港中旅、中纺集团和中粮集团的整合来看,采取的方式,就是将一家并入另一家。这样的重组方式,优势是震动小、影响小,特别是人员,除了集团管理层需要做出适当调整之外,其他基本维持现状,员工也不存在着分流和社会化的问题。劣势则更加明显,原因是,没有能够做到优势整合、竞争力整合、实力整合,特别是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那么,新的集团在运行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的制约与影响,受到资产扩大后负债扩大的压力。如果单从规模来看,整合后的中粮集团和港中旅集团,在企业中的排名都将大幅提升,尤其是中粮,在世界500强中的位置也会大大提升。但是,核心竞争力提升多少呢?两家的优势能不能真正融合到一起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难。
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经历了上一轮的改革以后,新一轮央企改革的重心,必须转移到提升核心竞争力上来,提升到打造品牌、提高效率、增强体魄上来,而不是再走规模扩张的老路。可是,以“拉郎配”方式的重组,是不可能不把规模放在首位的。纵然央企数量缩减到50家,100多家央企存在的问题,也不会减少。所不同的是,让50家央企去背罢了。譬如高负债问题,不会因为央企数量减少了,负债就下降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分类改革的目标,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也已经出台。那么,为什么央企改革不能严格按照分类改革的要求,对经营类央企实施更大力度的改革,引进其他所有制资本,而要继续在体制内打转、体制内搭积木呢?譬如中石化的销售公司,就一下子引进了1300多亿民营资本。要知道,现在民营资本也在积极寻找出路,如果央企改革能够留下更多进入空间,对民营资本也会有更大的机会。更重要的,一旦实行混合所有制,对央企的市场化步伐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的。
所以,有关方面应当调整改革思路,以更加开明、开放、开通的思维,对待央企改革,特别是经营类央企,要有“舍得”精神。而实际情况是。越是“舍”,“得”也就会越多。即便是体制内打转,也要按市场化要求去办,通过并购等方式,并鼓励其他所有制企业参与竞争,而不是合并、并入等行政化手段。只有这样,央企改革才不会走入歧途,也不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现象。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