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件“京师瓷”怎能带着问号进博物馆?

2016年08月04日 07:13   来源:红网   徐义闯

  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邱季端向北师大赠6000件“京师瓷”事件继续发酵。7月30日,北师大博士生刘昕鹏给北师大校长董奇写了一封公开信,希望学校就邱季端捐献6000件古陶瓷并成立博物馆一事进行专项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随后北师大博士生刘昕鹏遭到学校方面的约谈,对于后续鉴定的问题,不光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许勇翔强烈质疑,北京市文物局方面至今也未接到关于设立博物馆和相关文物的认定申请。(8月3日环球网)

  虽然捐赠者口口声声宣称6000件京师瓷是从20万件藏品中挑选出来的,且经过了初选、业内人士推荐、专家鉴定、仪器甄别等四道关卡,是名副其实的艺术珍品,业内估值达到万亿价值,但仍然挡不住相关人士汹涌的质疑之声。不光有北师大博士生刘昕鹏言辞恳切的公开信,更有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许勇翔言辞激烈的抨击:“我可以开门见山地说,这不是真的,我一般不说人家东西是真的假的,但是这个东西年份很浅,我说比你年龄还小呢。”孰真孰假?争论不休!常言道“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何不予以严谨鉴定,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无论是出于《文物法》的相关规定,还是文物收藏的一些常识和规范,既然要在博物馆里将相关文物面向公众展出,那么,由国家文物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规范的鉴定,这实在是一个基本的常识。藏品靠收藏者自我鉴定,就涉嫌自说自话,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本次北师大接受校友捐赠数量之大、种类之多,的确让人赞叹,予以全面的鉴定一则可以为“6000件京师瓷”正名,为捐赠者扬名,二则也是为北师大消除负面质疑,树立良好高校公信力的必然之举。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方面北师大校友邱季端向母校捐赠数量庞大的“京师瓷”,又接受北师大聘任做博物院和研究院的院长;另外一方面对于北师大博士生的质疑信,校方不明青红皂白予以“约谈”,难免不让人质疑个中可能存在捐赠者和校方沆瀣一气、沽名钓誉的勾当。只是让如此海量文物带着重重的问号进入到我们的博物馆,合适吗?

  众所周知,博物馆、文物研究院是向公众展出、展示和研究传统文化文艺珍品的地方,妥善保管文物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宣传、研究我们几千年悠久灿烂文明内涵的作用,而展品品质真实、杜绝赝品是最起码的底线,否则,让欺世盗名的博物馆、文物研究院横行于高校校园岂非让人贻笑大方

  对于社会人士主动捐赠私家文物藏品的举动,当然值得赞赏和大力提倡,但如此大规模的捐赠行为背后遭受一些专业人士的质疑和抨击,自然不能武断认为这“6000京师瓷”就是赝品,但至少说明双方在捐赠的手续认定和程序上是有瑕疵的,缺乏权威机构的鉴定和把关,是很难让所有人完全信服的。为此,捐赠者和受捐方学校何不开诚布公、用严谨的鉴定说话,来打消公众的质疑,还相关方面的清白呢?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