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严治党需靠日常化经常化制度建设

2016年08月02日 09:0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尹传刚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1日刊登文章《红脸出汗是最大的爱护》,文章称,从严治党,必须做到日常化、经常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使广大党员不忘初心,自觉维护纪律。这是对党员、干部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杨朝清(湖北武汉 高校教师):从严治党要对党员干部形成普遍的、强烈的、长期的震慑力和约束力,就必须日常化、经常化,使之成为党员干部一种笃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将权力运行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才能让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不断净化。

  红脸出汗表面上让党员干部难受,实质上却是一种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只有让“紧箍咒”时时刻刻发挥应有的效力,才能让党员干部不犯或者少犯错误。这不仅需要党员干部的自律与自省,也离不开纪检监察部门“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有当党员干部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底线意识,对制度充满敬畏、对规则提升认同,才能实现“打铁还须自身硬”。

  邓海建(江苏南通 职员):全面从严治党——如何“全面”、何以“从严”,在千千万万的解读之上,有一个共识是肯定的:靠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全面从严治党。

  一方面,作风建设这回事,好比弹簧,常抓就紧,不抓就松,一阵风是不行的。另一方面,突击任务抓的是“少数”,制度建设针对的却是“全部”。从严治党是一局大棋,先是破除积弊,然后固本培元;先是狠抓“关键少数”,最后对广大党员提出要求;先是落实集中教育,再到经常提醒——这是治党管党的循序渐进,这是从严从细的常抓不懈。实现从严治党常态化,唯有靠制度化的规矩与纪律来达成。

  朱昌俊(四川成都 媒体人):任何“运动式”治理都难以带来长久良效,从严治党就更需日常化、经常化,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当中去。从有的领导干部把犯错误的干部请来谈话,开场白就是“老兄,对不起啊,这可是领导让我找你谈的”,或者说“是上级纪委安排的”来看,一些领导干部显然还并未从制度上认识到从严治党的严肃性,以为随便走走形式应付一下即可。对此,一方面需要加强思想教育,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对从严治党的认识;另一方面还是应该继续夯实制度建设,填补制度空隙,让责任落实到人,彻底压缩“人治”现象,打消各方的侥幸心理。

  (整理:尹传刚)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新媒体时代的“平民造星”运动    2016年06月27日
  • ·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情怀    2016年07月25日
  •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    2016年07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