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式教育 抹杀孩子的人文素养

2016年06月27日 10:30   来源:华声在线   潘蓉

  在以“我最喜欢的古代人物” 和“我家的传家宝”为题的第二届上海市小学生美丽汉字征文比赛中,沪上600多所小学逾两万名学生参赛作品里,不少文章充斥着一些编造的“家事”以及囿于课本知识的历史“情怀”。比赛期间,对参赛学生及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家长坚持认为奥数、英语竞赛比语文比赛更重要。(6月25日

  《新民晚报》)

  征文比赛比的是语言的运用能力、对生活的敏感度及想象力,然而当他们提到家中的传家宝,大都想到了“外婆留着一件满是补丁的衣服”,写“自己的铅笔用到很短很短”。文章大多不像是一篇发自内心的感悟,而是编造套用的“八股文”。这不禁让人扼腕,本该是想象力爆棚、创造性极强的年纪,为何我们的孩子在这些方面却是能力短板?孩子们的人文素养是被什么抹杀的?

  没错,罪魁祸首是教育观念的扭曲,功利式教育矮化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大多数家长们心中的压力来源。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对于青少年时期人生价值的定位,就是读书考上好大学。如果起跑就差人一步,父母们总担心自家孩子就吃了亏。于是,英语、奥数等比赛成绩仿佛成为了沉甸甸的含金量最高的硬通货,能够保自己孩子读上名校,将来有一份毋须操心的前程。

  因此,英语、奥数等科目成为了香饽饽,但是也埋下了教育的隐患。英语、数学能力的提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刷题、总结同类题型,各类辅导书让孩子们短期快速提高成绩的同时,也固化了题他们的思维,开放、创新、敏感的思考离孩子们越来越远。

  我们常说,中国的创新太少,模仿能力却很强,原因不就在于教育的功利心么。然而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不禁想到了一则故事,一位国外的母亲状告老师,原因是她在黑板上画一个圈,女儿被告知这是一个0,此后孩子永远都只能记住这是数字0,不是圆圆的月亮,不是一颗豆子。母亲痛心疾首地认为这伤害了女儿的想象力。

  是的,孩子们需要的是脱缰野马般的想象力,他们可以用画笔画出五彩斑斓的幻境,可以用笔触记下童年的忧愁,可以想象骆驼飞上天空,海里有一座金色的殿堂。而这些是人文教育的成果,如果他们整日被关在屋子里做题目、听听力、练口语,不能到博物馆走一走,不能到野外发现花香,不能陪奶奶包一顿饺子,他们对生活的感知永远是标准答案,缺少生活的体验,人文的气息。

  更需人警惕的是,在当今网络时代,孩子们在课堂上得不到文化感知,却在无人监管的网络世界里汲取着良莠不齐的文化。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众多社会思潮通过网络传播,其中不乏对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不良影响的文化。传统教育中人文素养的缺失在网络时代的补充却是蹩脚的,如果不加以引导,还是用功利心态逼孩子们失去生活体验的乐趣,逼他们到网络中填补空虚,后果不堪设想。

  在功利式教育方式下,等他们长大后,也许很难出一些热爱甲骨文的奇才,传统文学会不断落寞。谁知道,娇嫩的花儿们缺少了人文的滋养,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还有多远?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