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业的冷与热

2016年06月24日 08:28   来源:南方日报   张东锋

  每到高考填报志愿前后,总有不少关于专业选择的讨论。不是有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机构开出万元咨询价么?考生和家长关心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除了想要提高分数与报考院校的“性价比”外,更多的可能是关心毕业后的出路,即专业与就业,由此也就有了热门与冷门之分。不过,至少从外界关注来说,北大有个看似“高冷”的专业,最近两年很“热”,叫古生物学。报道说该专业自2008年复建以来,8年只招了6个学生,一年还摊不上一个,但从就读学生的反馈来看,冷热似乎远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简单。

  以冷热来衡量北大的这个古生物学专业,不能忽视其具体情况。相关报道中提到,它是北大元培学院的首个跨学科专业,研究对象主要是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已几乎绝灭的生物,其大部分课程设置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于元培学院是一个原则上到了大二下学期才选专业的特色学院,且该专业课程分散在其他学院,实际操作中就变成有学生选就“存在”,没学生选就“暂停”。与参照各方意见填报志愿的高中毕业生不同,对学了两年通识课程的学生来说,此时做专业选择,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在了解自己兴趣爱好后选择学术方向,实难以通常标准来单纯定义其冷与热。

  即便以就业率来衡量,恐怕也难断言很多专业冷热。相对于医学、计算机、财会、金融等,古生物学肯定算不上热门专业。但就本科专业就业率而言,该专业6名学生3个留学3个在国内读博,是名副其实的100%。这让人想起前一阵子网上流传的一份“十大本科预警专业”,据称依据是这些专业的“招生录取率和毕业生签约”,上榜的不乏英语、法学、工商管理等传统“热门”专业。由此可见,所谓的就业率高低这样的统计学数字,对判定一个专业的冷与热只具有一般性的参考意义,实际中还有更多复杂因素需要考虑。比如,部分看似冷门的专业,由于其学生基数小,加上学术性强于应用性,学生毕业深造多,或是老师在就业指导上会投入更多,倒容易出现高就业率;而一些热门专业因毕业生多,就业竞争显然会更激烈,影响了就业率。

  有人会说,从就业前景出发讨论一个专业的冷热,还应该考虑到应用的广泛度,即家长们经常提到的“就业选择广”或是“好找工作”。不过,有些听起来颇为“冷门”的专业,其专业前景并不差,认为其“冷”只是因为人们缺乏对其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在学术科研领域,过分强调就业方面的实用性,就有可能陷入功利主义。被誉为中国版“搞笑诺贝尔奖”的“菠萝科学奖”,其2015年的物理奖颁给了研究“蚊子为何不会被雨滴砸死”的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胡立德教授的研究组。该课题听起来的确搞笑,但的确又是一项严谨的研究,后来还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这个研究显然并非只关心蚊子的安危,其研究成果对如何从设计上让微型飞行器在雨中自如飞行就有很大参考价值。类似地,单从找工作来说,实在看不出研究宇宙黑洞、寻找物质,乃至前一段成为大新闻的探测引力波“有什么实际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牛顿先生为了找个好工作,就不应该坐在树下胡思乱想,结果还被苹果砸到了脑袋。按照社会分工论,总有人去学习实用性技术与知识,也总有人去探索未知世界,填志愿选专业还是多想想自己的喜好,而别单纯盯着那些统计数字的高低,看某个专业报考者的多与少。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