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对于非当地学生而言,世上本无“五道杠”。五年前,少年黄艺博,几乎是以捆绑状态,将这个词代入公众视野。一绑就是五年。
江山代有网红出,更领风骚三五天。这五年,这词也已近乎销声敛迹。直到高考季,“五道杠传说”又重回江湖,黄艺博已是高三考生。这次能刷屏,是高校自主招生,其实仍属地方新闻:黄艺博通过了武大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思想政治专业考试。高考成绩过关,即可录取。
本是再正常不过的自主招录,只因“五道杠黄艺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立马变得不一样起来。“五道杠”父亲表示“很委屈很无奈”,可以理解。为何啥事儿一沾上自己的娃儿,“好事”也变得“多磨”起来?(6月22日《南方都市报》)
网络舆论却不这么理解,思考维度,恰为镜像。不少网友估计没细看新闻,就从语焉不详的标题,自觉提炼出“五道杠”“武大”“破格”等似是而非关键词,再按自己意愿组成以下意思“之所以能沾上‘好事’,恰是因为‘五道杠’”。
成绩还未公布,录取都还两说。没必要先入为主,带着成见来按个人喜好预判品评。只要是正常招录程序,严格按照成绩分数,一切摊在阳光下进行,公正公开公平可见,那么即便你再不待见的自幼偏爱“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的“早熟”男孩,长大又自主报考马列思政教育专业,你也得接受这一结果。
否则,五年后舆论热议的“五道杠少年”(其实早已脱下这个外衣标签,现就一应届考生)仍是借招录最新由头,在浇五年前郁结的陈年块垒。但明显不一样了,五年前那个少年,是否“早熟”是否“自然”,不好评判,但高招过后,即将成年,走入大学的黄艺博,不该是那个标签化的“五道杠”。哪怕他是真心喜爱思政专业,也应得到宽容理解。没人有义务完全活成别人——哪怕是自己的父母——所希冀的样子。真心爱马列思政,和真心爱伍迪·艾伦、鲍勃·迪伦、人工智能、量子理论的,本质并无高下之分,霄壤之别。
假如一个小男孩,幼年被有意无意包装成360度无死角的不接地气的伟光正“政治神童”,那也不是他的错。不管是对五年前武汉“五道杠黄艺博”,还是今年年初深圳两会参政议政“阿玛尼少年柳博”,都不用过度忧惧。毕竟,他们那时都还只是个孩子。
现在黄艺博即将成年,跨入大学,研读方向,若真是自己心头好,就算不祝福,也不宜苛责。特别那些从出生到结婚,从择校到择业,一生都在以爱为名的指导下,生生活成父母前言后记的“妈宝们”,更是没啥资格耻笑黄艺博。
老乡蒋方舟同学当年就曾微博评论:“在武汉读高中的时候,隔壁女同学小时候也是五道杠,市长小助理,做到少年儿童届最高官阶才顺利退休。高中后照样交混混男友。黄小朋友没什么好讨论好惧怕的,相信他不久就会成为正常人。”长大的黄艺博,“正常”了吗?“正常”阐释权又在谁手里?当年臂章上的“五道杠”,和横亘民众心间的“五道杠”,五年后还剩几根?如何彻底消弭,这些才是需真正深思的吧?而答案显然不该完全寄托在一个懵懂少年郎身上。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