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更需要关注现实的创作导向

2016年06月22日 08:02   来源:北京日报   汤华臻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关键词是什么?很多人大概会给出一个字——“火”。有人预计,中国电影市场已成为票房即将赶超北美的全球最大票仓。然而在日前闭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著名导演李安却对此泼了一盆冷水,明言希望大家不要浮躁,好好去做基本功。

  “票房没过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导演”,这个段子曾流行于我国电影圈。破1亿、破5亿、破10亿……国产电影票房近年节节攀升,呈现爆炸式增长。然而,在一系列华丽数字之下,国产电影的羸弱也显而易见。回想近些年的观影经历,大家恐怕很难从脑海里搜罗出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电影、一个直达内心深处的故事、一段过目难忘的表演。即便是所谓的大制作,除了“锥子脸”“大长腿”、炫酷技术,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也为数不多。

  就我国文艺创作领域而言,现实主义的诚意之作太少是一个核心问题。一些文学作品、影视剧作,总是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沉湎于神神鬼鬼,热衷于啃老怀古,跟风炒作网络IP。缺乏基本的现实主义支撑,自然无从反映时代主流,内容远离现实,与大众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相去甚远。少了对平凡生活的观照,少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即便能够获得一时关注,但于社会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而言,都缺少应有效用。

  围观者众而喝彩者寡,我国艺术创作当下的困境根本上源自市场浮躁。相当一部分人,将艺术创作等同于投入—产出逻辑,总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大赚快钱。于是乎,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取代,创作者疯狂追逐资本和市场,根本没有心思好好雕琢作品。不少人羡慕好莱坞电影的号召力,在许多方面暗暗模仿、看齐。殊不知,好莱坞除了大制作、大场面、大演员之外,更有大视野、大情怀、大主题。很多好莱坞大片在炫酷的视听特效后面,却包藏着十分“主旋律”的主题,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

  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没有过时,也不应过时。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还应关照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不仅要重眼前收益,还要关注长远利益。事实说明,后者比前者往往更重要。“小鲜肉”有保质期,但生活的酸甜苦辣永远不会乏味;“高颜值”会遭遇审美疲劳,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每天都在翻新。扎根生活、反映生活,才是文艺作品生存之根本、灵感之源头,才是文艺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所在。

  今天的中国日新月异,时时都有故事发生,处处都有素材可取。融入到火热的现实中,融入到厚重而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就会发现创作的“富矿”。沉下心来,精心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才能经得起人民的检验,经得起时代的淘洗。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