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什么事情就打,考98分都被骂,吃饭打嗝一巴掌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巴掌打过来,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父母的爱……”这是四川一名高考后自杀的学生留下的遗书的一段。(6月16日人民网)
虽然这名学生的死并不是其父亲直接暴力所致,但孩子长期挨父亲的打,和父母对孩子各方面的苛刻要求,都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压力,最终使其走上不归路。从报道看,承受失子之痛的家长可能要受到法律追究,但对于逝去的生命已是亡羊补牢。反家暴法虽然今年三月一日实施,但反家暴在这之前也不是不存在。为何没有一张网能网到这个埋藏隐患的家庭?为何没有一丝阳光能温暖这个孩子冰冷的心?为何没有一双手能拉住去意已决的孩子的手?
“死了,我的心自由了”“真正的我只活在我心里”,多么无助的呻吟、痛苦的挣扎。我们已无法问孩子为什么不报案求得保护,但可以问,孩子的近亲属、所在社区、当地司法机关和妇联,特别是孩子所在学校,预防家暴工作做到哪儿去了?为何沉重压力下的孩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没有获得一纸人身安全保护令?
高考生自杀固然典型,却并不偶然。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奖惩之后”引发全民讨论,无数才俊竞相书写,但恐怕很难看到有人对孩子脸上的“巴掌印”从法治角度进行鞭笞,几乎无人表现出对未成年人遭受家暴的敏感。“只不过一巴掌”,“是自己的孩子”,无数正在发生的对孩子的家暴,背后正是这样的法治基础与法治文化。
最近,南京一小学有个叫昊昊的“熊孩子”遭多名家长劝退的新闻,其中有一个细节,昊昊把班上一位同学的头打破了,该同学的父母就带着受伤的孩子去昊昊家评理,没想到昊昊的父亲掐住昊昊的脖子,把孩子掐得快断了气,吓得被打孩子的家长赶紧就此罢休。昊昊的父亲用这种粗暴方式解决问题,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说明家长的行为至少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证明反家暴法离遭受家暴的孩子还有距离。
真正落实依法治国,必须从法律关照不到或难以关照的地方开始做起。家暴相对隐蔽,而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最差,需要特殊保护,他们受伤害很容易消弭在一些高大上的主题之中,比如“爱”。每个人每个相关机构能否从孩子“以死抗暴”的警报中警醒,我们该赶紧为身边这类孩子们做点什么?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