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系到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推进,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东北推进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之际,5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伊春、抚远、佳木斯、哈尔滨等地考察调研。东北大地奏响了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号角,令人欢欣鼓舞。
东北曾经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片热土上留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然而,长期以来,东北也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改革开放后,国家在东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先后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但是应当看到,改革进行到今天,“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东北地区留下来的大部分国企体量大、涉及职工多、社会影响范围广,因此转型改制艰难。而东北经济振兴的关键还是在于深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
东北的振兴发展,始终牵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发展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东北再次奏响了振兴的号角,为走出困境增添了新的动力。从溪水国家森林公园和万亩蓝莓产业园,到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黑瞎子岛,再到第七○三研究所和哈尔滨科技创新创业大厦,习近平总书记本次密集的行程安排在无声地传递着“信心”这两个字——对黑龙江发展的信心,对东北振兴的信心。
国有企业的问题仍是东北经济问题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东北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传统林业转型方向主要集中在与农产品有关的产业上,但要打开思路,不要单打一,注重多元化。”“在过渡阶段有不少困难,国家会继续给予扶持,通过发展接续产业,开辟更加美好的前景。”“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
市场经济年代没有救世主,只有从竞争中胜出的强者,东北需要的是自强自立!如果在东北振兴过程中培育不出健全完善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那么,振兴东北将成为一句空话。经济新常态下,坚决破除重重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站在国家角度来讲,振兴东北战略,不仅要摆脱“给项目给资金”的传统路数,还要优化发展环境,走出一条改革体制机制的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东北振兴实现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东北地区要实现全面振兴,就必须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历史遗留的区域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改变增长方式,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内涵增长道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企改革;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抢抓机遇、奋发有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闯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赵虎启)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全面振兴东北需要创新求变
推动林区转型发展落实民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