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不必如此沉重

2016年05月25日 07:20   来源:红网   马长军

  针对今日网上所传九年义务教育修订教材换掉《南京大屠杀》课文的消息,语文出版社发布声明称,语文教材没有撤掉南京大屠杀题材的课文,而是将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换成张纯如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节选,课文题目为《死里逃生》。(5月24日《南方都市报》)

  又是语文教材惹争议!近20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一改再改,但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时就成了众矢之的。因其特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尴尬地在舆论声浪中沉浮。一切荣誉似乎非它莫属,一切指责它也无可逃避。语文课的背负如此沉重。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生只有一本语文教科书作为语文学习的绝对范本,翻来覆去地字词句段篇章肢解每一篇文章,即使几百字的小文也被“碎尸万段”,既想从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借以掌握一点语文运用技巧,又要探究写作立意文学价值,更要剥离出思想含义精神品位,好像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是最完美的文学佳作和崇高的道德范例,语文教材简直应该成为最伟大的经典。可学生的语文阅读与运用能力还是不高,文学欣赏、逻辑思维、思想品质水平还是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作文毫无新意,抄袭模仿现象十分普遍;而语文对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影响也很有限。绝对理想主义的万能语文课没有出现,妄想赋予语文课所有的意义价值,却连实用价值也打了折扣。

  假如除了语文教科书,学生还有很多文学经典可看,有各种各样的报刊可读,可以欣赏精彩纷呈的影视,拥有更多语文实践机会,能够欣赏甚至表演话剧,通过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以及到生活中观察体验来感悟真善美,感悟人类最优秀的品质,视野从课堂延伸开去。不只在课堂学语文,也不再把所有希望所有理想寄托于语文课,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不是更全面更深刻更“触及灵魂”吗?

  有人说,学生都在为考大学拼搏,没有时间读书报或参加社会实践,只能从教科书上接受“最重要”的教育。此言甚谬,根本就是把语文简单工具化。当一种事物被简单工具化之后,其社会价值就不剩多少了。

  一学期一百多天,让学生只读几十篇文章的语文教育早已后劲不足,枯燥得叫谁不昏昏欲睡?何况要承载那么多的价值艺术思想主义精神,这几十篇课文未免身单力薄。即使单纯从读书这一角度考虑,如果学生拥有真正的阅读课,读书兴趣自然会提升,对国民阅读率的提高大有助益,就不会再出现作文大面积胡编乱写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的怪事了,大学生也不至于连篇毕业论文都无法独立完成了。在众多优秀作品的欣赏中,诸如公民意识、道德觉悟、思维能力、辨析事物能力等素质的提高大约不成问题,受到各种“思想主义精神”熏陶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再说了,有了好的语文教材并不等于我们的学生能上好语文课,语文教学如果一如既往按图索骥似的玩“标准答案”那一套,教材的变化意义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比如说,如果小学生仍然被要求没完没了地背诵课文,甚至全文抄写几遍,生字词动辄就得写几十遍,每个词都造一两个句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还得总结抄写在专用笔记本上并且熟读背诵,老师照旧自问自答提一串“为什么”再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并且要求学生背诵抄写;教师还是像私塾先生一样逐字逐句解释四书五经一样分析课文,分段写段意抄解词,被应试教育固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没有随着语文教材的变化而改进,一切教材改革恐怕都是徒劳。

  现实不容我们乐观。语文教师还是要晋升评职称的,他们要一遍又一遍地锻造“观摩课”,还要攒“论文”量化加分,无暇分心给平时的课堂多点时间。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手头并不只有一本教科书,他们抱着教学参考书写教案,甚至干脆弄本“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集”之类教师教辅书抄教案,料事如神似的把课堂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回答都完整地写在教案上,还抱怨课改折腾得自己不知道该如何上课了。至于同一所学校或者同一管理区的教师们被要求写格式完全相同的教案也很令人无奈,难怪有书商找特级教师把课堂实录当教案印成书。教师似乎不是要面对学生教学,而是一门心思应付各种检查而准备教学材料。

  仅仅绕着语文教材内容兜圈子,只是盯着教科书问题纠缠,对解决我们今天语文教学所遭遇的种种问题还是很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如何上好语文课?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