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牧羊贻笑大方

2016年05月24日 10:05   来源:北京晨报   赵欧仁

  报载,重庆三峡广场的一组雕塑取名为“昭君牧羊”,针对读者质疑,记者联系上了三峡广场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对方回应称,“昭君牧羊”的雕塑已经摆放多年,之所以起名“昭君牧羊”,也并不是用典错误,“这个雕塑描绘的并不是某个典故,而是对于王昭君在塞外生活的场景的描述。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

  而管委会工作人员也证实了雕塑周边商户的说法,称三峡广场周围许多居民都已经直接把雕塑所在的地方,叫做“昭君牧羊”,“大家已经叫习惯了。”

  昭君是否真的在塞外牧羊了,不得而知,其出塞之后,以王后之身,教化民众,去边陲之地牧羊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而即便确有牧羊之举,能否就以此入典与“苏武牧羊”并举,则是值得商榷的。正如有观点所言,历史文学允许想象,但是如果将想象场景用作地标,则需要慎之又慎。

  当然,很有可能是有关方面的疏忽、记忆错误,导致“昭君牧羊”这一张冠李戴的名称出现。遗憾的是,面对质疑,有关方面并非抱以诚恳的态度,而是对自己的错误遮遮掩掩强词夺理,如此行为不仅不能答疑解惑,反而成为更大的笑柄。更何况,“昭君牧羊”堂而皇之矗立广场,对玩耍的孩子们而言,耳濡目染着如此“文化”,岂不让人心痛!

  改两个字究竟有多难?有多大的实际花费?这种花费与以讹传讹、影响城市形象相比,造成的损失谁大?这些问题不言自明,有关部门又何必掩盖这一错误呢?毕竟,“苏武牧羊”也好,“昭君出塞”也罢,都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史实,我们应当抱有敬畏之心,而不应随便处之。(清华大学品牌营销专家)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