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牧羊”若求“文化阴影面积”

2016年05月23日 13:44   来源:光明网   司马童

  “因为是学中文的,所以就很敏感,第一眼看到就觉得这四个字不对劲。”日前,在重庆大学中文系读大三的小赵和朋友在沙坪坝三峡广场聚餐,几个人在新世纪超市旁的空地等人时,被一组雕塑吸引,雕塑上“昭君牧羊”四个大字引起了大家的讨论。(5月22日《重庆晨报》)

  雕塑起名无定法,胡乱嫁接惹争议。也难怪几位学中文的大三学生要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昭君出塞”、“苏武牧羊”是广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如今在某个商业广场,岂能因管理者觉得“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奇异联想,便堂而皇之地捣鼓和展示出“昭君牧羊”的怪怪名称?按着这种思路,那以后是否还可再搞一些“苏武杀羊”或“苏武吃羊”的雕塑来呢?

  街头广场的雕塑作品,在取名方面,或许不似其他场合过于讲究文化品位,但也不宜天马行空、甚至无所忌惮地“戏说”“恶搞”。重庆三峡广场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虽已宣称,这个雕塑描绘的并不是某个典故,可从“昭君出塞”自以为妙地寻思出“昭君牧羊”,可见其若隐若现,打的还是一张“典故牌”。不然的话,你完全无妨取个“牧羊姑娘”、“风吹草低”等不“傍典故”的雕塑名称。

  我们知道,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往往是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循着这层思考,尽管重庆那个广场上有多家商户称,已经叫了多年,基本上都把“昭君牧羊”当地名了,一说起“在‘昭君牧羊’集合,都晓得是那儿”,但这并不等于讲,“昭君牧羊”的名称不仅无伤大雅,甚或还无须多虑了。事实上,广场附近的一些商家和市民,对此雕塑同样觉得不妥:万一有的孩子以后只晓得有“昭君牧羊”,却混淆了对“昭君出塞”、“苏武牧羊”等典故的认知,这也不可不慎。

  说起来,对于“昭君牧羊”的指摘和议论,与其说是社会舆论的吹毛求疵、小题大做,倒更不如讲是炮制这奇名怪称者的任性嫁接、贻笑大方。什么叫“王昭君生活在塞外该有牧羊经历”?如此自作聪明的无限联想,说白了,就是对“昭君出塞”历史典故掌握与了解的一鳞半爪、一知半解。这便怨不得有网友出题设问,王昭君若是地下有知,听到今天有人给其这般想象,请求取她的“心理阴影面积”?

  “昭君牧羊”当然求不出典故主角的“心理阴影面积”。但却不难想到,假如这种说文不文、道俗太俗的雕塑取名缺憾,由于“我的地盘我做主”,抑或“我的创意我珍惜”,继续被不当回事地醒目存在下去,那倒的确应当有所省思,并且求求由此而生的“文化阴影面积”了。而这种“文化阴影面积”,过去可能只是小范围的纠结,现在经过媒体报道的扩散和催化,其影响面肯定已是不容忽略与小觑了。

  当然,按照炒作者的说法,“不怕有争议,就怕没新闻”。那么,“昭君牧羊”的现身重庆某商业广场,可说未必不是一种吸引眼球的“绝佳佐料”。况且,在商言商,一个商业广场的管理者称“王昭君该有牧羊经历”,人家似乎也用不着觉得有多汗颜。只是,若将这出笑谈放到一座城市的文化尊重和文化严谨来考量,那才隐约显出其目光短浅与得不偿失了。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