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花湖食肆热闹重开,当初何必要去拆

2016年05月11日 07:19   来源:羊城晚报   耀琪

  据本地媒体报道,流花湖公园用两年时间清理了9间食肆,但从去年9月份以来,已有三家食肆——“流花茶艺城”、“素会”、“桃苑饭店(原顺峰山庄)”全部原貌原址重新营业。它们都是以招投标底价成交、原经营方再度中标重新营业的。有市民调侃:有的被关被拆一干二净,有的是风光“翻生”,只恨“同人唔同命,同遮唔同柄”。

  两年前,流花湖公园因为园内餐饮点过多、餐饮项目定位高档而被点名批评,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也给出了关停该公园餐饮点的时间表。

  从2013年年底至2015年年中,该局花了将近两年时间,对公园开展食肆餐饮整治。公众由此以为,餐饮场所从此会全部撤出公园,全面恢复绿地。现在看来,只是部分实现了这个目标。

  当初局方说“对于关停餐饮点的建筑,将恢复配套设施服务公众的功能”。在当时,这或许就是一个伏笔。因为除非把建筑完全拆除,这样重新申请再建才会比较困难。在那一轮运动式整治后,大量的建筑依然保留,这就埋下了如今咸鱼翻生的契机。多达十几处的大型餐厅酒楼,怎么可能会都变成科学和文化机构呢?在寸金寸土的闹市绿洲,这些场所在不少人眼里都是能生出钱来的。

  公园的本质是服务公众,这就意味着,纳税人应该不用花钱便能享受到公园的基本服务。

  但是外延服务呢?这无疑是一个灰色地带。比如公园可以有小卖部,那么有个餐饮场所也貌似合理啊。有一处餐饮,为什么就不能有七八处?这能增加竞争,降低价格啊。如此类推,公园的“公益”功能与“商业”功能的边界就变得模糊起来。不少商业场所,都可戴上个“配套”的帽子存在。况且能给得起钱的民众大有人在,公园里的餐饮,会因为位置优越而不乏来客。只要有客人,那么就有了“群众基础”。

  当初流花公园食肆被拆,民间其实一直都有模棱两可的声音。可见,并不是全体人民都希望看到公园规划能不改初衷、为民守绿的。热爱绿地的街坊,同样也会留恋流花粥城,因为它廉价。游客贵宾喜欢流花公园,也更愿意在这里“有偿深度享受”。甚至不少人认为,逛公园和在公园吃饭并不矛盾。在这样的“民意基础”下,管理当局便可游刃于整改和恢复的两者之间。果然,剩下的食肆一重开,马上客似云来。商家、管理方和食客彼此心照不宣,皆大欢喜。

  甚至连有的政协委员都赞成,只要食肆不过分追求高档,恢复平民化就问题不大。既然这样,当初轰轰烈烈去关停和拆除食肆,又有何意义呢?直接到期重新出租,改卖肠粉就是了。

  可见,再严格的程序和条例,再响亮的文件口号,似乎难以绕开充满弹性的现实管理。在利益诱惑面前,希望受益方自律、遵守规划、严守初衷,常常还是太理想主义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