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问题终究要靠自觉礼让解决

2016年05月05日 07:26   来源:红网   张立

  5月3日中午D5185动车,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准备到华西医院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后借座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年青貌美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恳请能否挤一挤,被拒。老人挽扶着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充耳不闻。大约5分钟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自己位置。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结果遭到美女反击,“坐自己位置错了吗?!”后感觉委屈的大学生流着泪给朋友打电话讲遭遇。(5月4日《华西都市报》)

  公共交通工具上,让不让座问题早已成为公众争论的焦点。“坐自己的位置不让座”到底有没有错,确实需要予以厘清,以此消解由此形成的误会、价值扭曲,变对立、对抗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促进社会融合。

  众所周知,动车坐票都是有座位号相对应的。因此,仅仅从购票所体现的经济效用上来讲,购票者是有权采取合理的方式使用这个座位的。并且其有不可被剥夺的座位使用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便在公交车上,一些有座的乘客,也是基于先到先得的原则获得座位使用权的。因此,不管是动车也好,还是公交车也好,座位的让予,都是“让予使用权”。只不过,在动车上,其权利是被法律所赋予且是明示的。这起纠纷中,女大学生更多的是站在经济学权利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母女双方,特别是作为女儿,与拒让座的大学生之间的冲突,其立足点显然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其对不让座的大学生所强调的“年轻人应该学习”,更多的是强调向这位病患老人让座的精神学习,其实也是提醒其要有让座的礼让意识。

  经济学上的权利和道德的这种冲突,本身并不具有对立性、对抗性,两者是可以调和的。权利可以让予,但应以拥有权利者主动为之,道德不能附加,不能强制。关键还是靠权利拥有者的道德自觉。

  还有,单纯的讲法律,那么,各种权利都将无法调和。比如每个人都有出行的权利,但若都要强调出行的顺畅性,那交通路口将成为最大的堵点。这时,借助红绿灯暂时限制一方的出行权,以保证另一交叉方向的顺畅出行。权利如此,道德也是如此。因此,在一定环境下,一定需求下,需要权利让渡给道德,对权利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当然,道德也不能逾越在法律、权利之上,如老年人不能以语言暴力、行为暴力等强迫年轻人给自己让座。

  因为道德并不具有强制性,所以,让座问题也并不具有一对一的特性,也就不能对某个个体勉为其难。每个有道德的人,需要学会礼让的自觉,自觉践行,不加强制,才是解决让座与不让座问题的一条底线。毕竟,社会是一个大熔炉,个体间的道德差异不会相同,苛求整齐划一不现实。

  而当病患老人遭遇让座之难时,除了需要一些乘客主动让座外,动车组乘务人员是否可以提供相应的语音提示或者帮扶呢?这恐怕应该是一个解决让与不让两难的折衷办法。

  把心放宽一点,莫深究其细枝末节,遇到问题时,就不会因为在让不让座问题上争论得脸红脖子粗,文明终究依靠彼此的礼让才能最终建构起来,自觉礼让才是文明的加速剂、调和剂。同时,这种附加了道德的权利,才会是温暖的、柔和的权利,不生硬、不枯燥,也自会感动你我。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