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90后而言,集体意味着什么

2016年04月29日 07: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钟的

  班级获得了一个集体荣誉,班长在群里郑重宣布,好多同学觉得“无感”;学院组织大合唱,号召大家踊跃报名,不愿意参加的人好像一年比一年多了;临近毕业,有同学提出搞一场集体春游,起初大家都举手支持,但是到了统计人数的时候,应者寥寥,这场计划好久的班级毕业旅行无疾而终……经常有人说,90后是缺乏集体生活的一代人,这些场景似乎能够印证以上论断。

  如果说90后的父辈是脱离了集体就难以独立生存的一代人,那么90后就是努力挣脱集体“镣铐”的一代人。全班排队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全学院出动为一场校内篮球赛加油助威,如此景象是不太可能发生在90后大学生中间了。到了工作单位,“服从”是一些90后无法理解的名词,不懂90后的老板则频频发出队伍难带的感慨。我身边不乏一年内换了三四个工作的人,一位朋友在这样频繁的跳槽中,最短的一份见习工作只持续了一天,可是他仅凭一份兼职就养活了自己。

  父辈那代人所经历的“集体”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90后很难理解。自来到人世以后,90后的生存方式就是非集体化的,我们不需经历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痛苦转型。为老板打工是一种活法,为自己打工也是一种活法,我们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不是集体需要我们实现的生活。父辈们通过集体式的分配收获了精神荣誉和物质财富,90后认定的“获得感”则更多来源自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如果集体从中促进,甚好;如果集体没有什么帮助,也罢。

  但是,90后真的没有集体生活吗?好像也不是这样的。从前些年红得发紫的人人网,到现在此起彼伏的各种沙龙、社团,借助互联网平台,90后很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爱看话剧的可以找到一个小集体,爱探险的可以找到一个小集体,“吃货”更是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小伙伴。依据自己的个性,90后熟练地掌握“抱团取暖”的技能,这与过去被动融入某个集体很不一样。

  当集体需要的时候,90后不会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退缩。我上大学时,恰逢国庆60周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群众游行,没有任何强迫性的“动员”,身边很多同学都主动积极地报名。因为他们知道,一生中可能只有一次如此走过天安门广场的机会,当然不愿意错过这一与祖国共享荣誉的机会。我有一位师弟,大学期间暂停学业,投笔从戎,到东北最寒冷的地方执勤戍边,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完全出于对军旅生活的一腔热情,虽然一时落下了学业,和同学产生了两年的“差距”,却收获了难得的人生体验。90后的这些举动,是对“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的最佳诠释。

  从某种意义上说,90后是迄今最接近于现代气质的一代中国人。我们出生成长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腾飞期,很多同龄人获得了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躲开了物质生活贫乏和身份认同迷茫的时期。在城市成长的90后,第一次出国的年龄变得很低,前几代人心向往之的国际视野,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次具体的经历;来自乡村的90后,虽然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障碍,但是他们已具备了父辈所缺乏的权利意识。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面临着重新定义。

  90后所期待的集体生活中,集体最接近于构建集体的原始目的,为了达到某种一致性的目标而聚集在一起。我们最反感的现象是:某些人利用集体的力量,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暗地里让集体利益遭受损失;或是打着维持集体一致性的旗号,耍个人手段,实质上为了排除异己。民主、协商、妥协,是90后对待集体生活的立场和态度,最不能让90后接受的是集体里只有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没有个人表达的空间。

  或许,面对一个特定的集体,90后很难做到不离不弃——冬天花谢,春暖花开,有人离去,有人归来,这是常态。但是90后并不是缺乏集体精神的一代人。我们拥有构建属于自己的集体的能力,我们也愿意朝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守望相依。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