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国民阅读率整体全面上升,纸质图书与电子书阅读都存有增长余地。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7年上升,达64.0%,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成年人中近九成为49周岁以下人群;成年国民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一小时,有51.9%的成年国民在2015年进行过微信阅读,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2.63分钟;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近六成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
——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
“数字化阅读呈现为一条上升的直线。2009年,我们首次将数字化阅读纳入调查范围时,当时只有24.6%的人有数字化阅读行为,2015年首次超过60%。”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说,数字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在持续快速发展,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正成为一种新趋势。
“纸质书永远不会消亡,电子书与纸质书各有优势。未来,电子书、纸质书阅读都还有增长余地。中国人口较多,想大幅度提高人均阅读量,速度会比较慢,但相信经过不懈努力,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随着电子书的发展,纸质书出版、阅读率一直为各界担忧,魏玉山分析,2015年虽然国民纸质图书的阅读量没有明显增加,但阅读时长却明显增长,说明读书人数量基本稳定。
“统计显示,手机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朋友圈状态、聊天发言。在传统意义上,此类‘信息’通常并不被视作‘阅读’加以考量。当谈及手机阅读、全媒介综合阅读的数据,我们更多谈论的是一种‘泛阅读’,将之名曰‘资讯接触’更为妥帖。从纸质书籍,到电子书,再到‘社交讯息’,国民阅读调查的统计口径不断放宽,颇为耐人寻味。这固然可以当成是对现实境况的积极回应,也何尝不是一种被动的妥协呢。”
——河南商报今日发表评论《剖析阅读数量 更要关注阅读质量》。
“‘电子书’与‘纸质书’谁更胜一筹?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深度阅读理应提倡、鼓励,但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也须正视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意义。阅读形式并未改变阅读本质,还在于,怎么阅读、阅读什么本身是很个人的事,强求不得。”
——楚天金报今日发表评论《鼓励阅读不必拘泥形式》。
“管他‘纸读’‘网读’,只要读书就好。”
——网友雷钟哲
“手机阅读就好比快餐,充饥、果腹可以,但营养不全、不精,难得吃可以,但不能常吃,尤其是青少年。”
——儿童作家苏梅认为,浅阅读看得快、看得粗,却很少能深入思考,青少年尤其是儿童正处于开启深层思考、学习的起步阶段,不应该过多进行手机阅读,家长应该起到良好的引导、榜样作用。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