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琼海市塔洋镇读者反映称,镇上有一户人家为给儿子办婚礼,摆酒近百桌,将一条街道占得满满当当的,车辆无法通行,附近的居民出行也不便。对此,当事人称,办酒席前已经向相关部门报备,并安排了专人引导交通,不会造成交通拥堵。(4月19日《海南特区报》)
作为一个重要的生命仪式,婚宴往往讲究热闹和喜庆。婚宴不仅具有传递祝福、加强社区互动的实际功能,还具有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符号功能。 “封街办婚宴”尽管让主人一家风光无限,却给他人带来诸多不便,当真是“快乐了自己,痛苦了别人”。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不同的人们拥有截然不同的机会和待遇。那些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人们,自然要想方设法地创造身份边界,将自己与普通人区隔开来。婚宴的公开性和象征性以及传统习俗的影响,让婚宴成为一个追名逐利的舞台,成为一个竞赛场。
作为新富阶层,婚宴主人一家做了几十年生意,家境殷实,人脉广阔。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关系型社会,婚宴通常会实现一次社会资本的总动员。亲戚朋友、邻居、同学、生意伙伴等,建构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以庆祝婚姻之名,这些人实现了一次聚会。婚宴上的高朋满座和人声鼎沸,成为主人家“人缘好”、“混得好”的符号工具。
正如著名人类学家阎云翔所言,帮助孩子结婚的任务不仅说明了一种亲子关系,也恰恰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人格建构模式。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中国的个体必须扮演好一生中各种各样的角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道德义务和情感责任的驱使下,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有一个体面的婚宴,通常会不惜血本、大摆筵席。
“封街办婚宴”侵占了公共的道路资源,不可避免会给他人的出行带来不便。可是,这样的失范行为,为何许多人习以为常甚至见怪不怪?说到底,失范行为是不断累加和升级的,当人们习惯了轻度失范也就逐步习惯了重度失范。在一些乡镇和农村,摆酒席占用街道、公路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公共部门往往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过分就行,比如“酒席只能占到街道的三分之一,给人和车留出道路”。这一次,“封街办婚宴”排场大了一些,占用道路过分了一些,才会成为新闻。
“封街办婚宴”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加剧了社会风气的浮躁与喧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些人在实现钱袋“满当当”之后,如何让“慢一拍”的精神家园建设“跟上步伐”,依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