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各大高校又迎来游客参观高峰期,一些名校甚至变成旅游必去“景点”,不少学校为应对这一情况被迫采取“限客”措施。高校校园对外开放是否影响了自身正常教学?大学校门到底该不该向社会敞开?高校的开放属性又当如何维护?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4月12日 中新社)
众所周知,国内不少的高校,都有不错的美景。比如武汉大学的樱花、人民大学的玉兰、北大的未名湖畔、四川大学的虎丘等。而每到春季,这些堪比景点的高校,就会引出一个这样的话题:大学该不该对外开放?支持者认为,开放、兼容等精神,一直都是大学精神的一部分,那这样的精神,也应该延伸到学校的管理方面;反对者则认为,一旦高校对外开放,蜂拥而至的游客,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带来一些不少的现实问题。
那么大学校园到底应该不应该开放呢?这其实并非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复杂的问答题,即大学校园不是“开放不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开放”的问题。国内多数大学都是国立大学,乃“全民所有”,那“开放”就应该成为一所大学最基本的姿态。毕竟,大学不是监狱,也不是军事基地,更不是私人宅邸,其“公共性”的属性注定了其“开放性”的本质。具备了“开放性”,大学才能称之为“大学”。
而反观国外许多大学,比如牛津剑桥,基本上就没有围墙,而哈佛、斯坦福等大学,同样是游人如织。这就是说,这些学校在“开放性”方面,的确是做得不错的,那人家为何不嚷嚷着“限流”呢?就在于人家一开始的设计,就考虑得比较周全。比如,牛津剑桥虽然整体上没有围墙,但每个学院都有围墙,而且大部分是不对外开放或是收费的;而在哈佛大学,一到校庆、毕业典礼等重要日子,核心校园就会有佩戴手枪的校警站岗,以确保安全。
从这些国外大学的经验足以看出,大学校园开放是一种应有的姿态,但大学校园的管理,则是一门智慧性的学问。国外大学这样的姿态与智慧,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必须承认,国内大学在前期的规划中,的确已经落后;那只能在后期的工作中做得更好。这就是说,各大高校面对游客如织的现象,可以征集志愿者做好必要的疏导工作,既能让游客来参观,又能不影响学生学习,只要多动一点脑子,多花一点心思,就能“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大学校园开放或者不开放?这从来都不是一个“二选一”的命题,而是可以一石二鸟的。希望更多的高校能够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智慧,少一点懒政、少一点封闭,唯有如此,大学校园“要不要开放”这样简单的问题,才不会被搞得那么复杂,而游客与学生,也才能“双双满意”,不至于唇枪舌战。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