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把“讨论停车位”做成共治样本

2016年03月24日 14:49   来源:武汉晚报   鲁珊

  停车位是现代城市关注度最高的公共话题之一。如果有机会,相信每一个手握方向盘的人,都能就此发表一番独立见解。原因很简单,这直接关系到每个司机的利益,或者说,直接决定了买车带来的幸福多,还是烦恼多。

  武汉不是一线城市,但停车位矛盾近年来增长惊人。到今年年初,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接近230万辆的红线,另外的两个衍生数据,一是武汉市停车位刚需缺口,接近30万个,二是自2013年起,武汉市每年违停的罚单,已经以百万计数。总而言之,车越来越多,车往哪放是问题,车放了罚不罚又是问题。车放得合不合适,影不影响道路交通,这是交通管理的问题;车放在哪里,如何平衡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路权,这是城市治理的思路问题;车放得不对,怎么罚,谁来罚,罚得公平不,罚款去哪了?这是依法行政的问题;罚得车主有意见,但没有沟通的渠道和发言的地方,这是执政公信力的问题。如果车放得对,谁来收钱,收多少钱,钱去哪里了?这是执政透明度的问题。

  城市虽大,都是一个一个的问题组成的,停车事小,但折射了很多城市治理的肌理。

  前两天,武汉交管提出,邀请市民就道路停车泊位施划、交通设施设置、交通秩序整治等方面建言献策,共商交通秩序治理良方。这个邀请并不新鲜,我们很熟悉“征求意见稿”、“悬赏金点子”、“我为治理献一计”这样的词汇,表达的应该是良好的初衷——还是为了解决问题出发。

  但很多邀请是点子进入理政系统后,即戛然而止,这多少让共治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以此次交通管理的“邀请”为例,倾听民意,搜集意见,挖掘高参,科学执政——只是第一步。如能将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意见和点子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发酵,这是第二步,它完成的是决策的透明化,也可以确保决策的百分百落地。决策的过程中,细节是否透明,利益是否最大化,它需要最多数的人来围观、参与和表决。决策完成以后,曾经参与讨论的大众,应自动转化为监督者。决策的落实,执行及后效,都由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共同承担。这样,上文说到的交通理政、执政公信、上下合谐等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也能尽可能提高治理效率与效果。

  在块头越长越大,人口越来越密集的超大城市,在城市治理,不妨在“共治”的思路上有所尝试。因此,既为武汉交管的“诚邀”点个赞,也为接下来成为共治样本的交通治理,留一份期待。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