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亚文化没有受益者

2016年03月22日 07:23   来源:法制日报   卞广春

  近日,一名地方干部讲述了一件观感反差强烈的事情。他乡下有个叔叔,对腐败和不正之风咬牙切齿,但为了儿子工作的事情,隔三岔五让他找找关系。这名干部纳闷:“老叔,你平日里不最恨这种事吗?”叔叔说:“这是自己的事啊,能一样吗?”现实中,人们普遍反感、憎恨、厌恶腐败和不正之风,事涉其身时,又大多宽容、默许甚至乐此不疲。原因是一些人怀有“不找人,心里不踏实”“花钱买安全感”的心态(3月2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对于腐败行为,人们容易表现出憎恨厌恶与无奈屈从的心态,有时候是这两种心态兼而有之。而一边对腐败或潜规则感叹和无奈,一边又想从腐败或潜规则中得利,这是腐败亚文化剪不断理还乱的根源。这看起来十分滑稽,实际上是利己主义的思维作祟,是腐败亚文化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以及许多行业潜规则或政策不透明的结果,也有处罚机制不健全,或虽有处罚机制却没有完全转化、难以转化为公众权利诉求的因素。 

  公共社会环境的文明、健康,需要在政策制定时有前瞻性,把可能遇到的腐败现象与问题考虑在前,并通过完善制度予以严格规范,也需要社会公众为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扭转不良社会风气作不懈努力。那位地方干部的老叔,憎恨别人腐败,自己为了儿子却又走关系开后门,用一句老话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电筒照人不照自己。这样的形式及后果,是标准的腐败亚文化。被腐败现象引起的社会不公所害,对这样的腐败亚文化感到愤慨;事涉其身时,又不顾其他社会成员的反感与指责,希望自己也能腐败一回,成为腐败亚文化的受益者。这是腐败亚文化虽被公众认识,却难以被最终攻克的最大障碍与难题。

  诚然,腐败亚文化的存在是大气候、大环境及其行风、民风、政风问题,影响深远,涉及面广,一鼓作气消除之也需要有个过程。而公民个人的力量与之又显得非常渺小。在公众力量不能拧成一股绳,或者难以督促相关方面按公众意愿办事的时候,公民退而求其次,与其蚍蜉撼树,力不从心,不如甘拜下风,有能力就显露能力,无能力就退守一边。这是消极应对腐败的心态,等于对腐败的放纵,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腐败亚文化的蔓延。

  对腐败及腐败亚文化,除了呼吁规范公权力以外,公众也要摆正心态和位置、腐败亚文化没有受益者,每个人都敢于要拒绝被腐败亚文化感染和侵蚀,做到干净来干净去。同时,要发现、举报、口诛笔伐腐败亚文化现象,让腐败亚文化成为过街老鼠。必须认识到,从严正己,与改善社会大环境,完善权力制约是相辅相成的。投诉、举报、曝光腐败亚文化,是树正气、扬新风,是强化自律,走正道。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在制度上严格约束权力运行,在公众自身实践上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打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