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微信宣布提现要收费的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炮弹,一下子引爆了所有媒体的眼球。但看遍所有评论,竟找不出一篇有力的批驳文章,因为人家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你:以前免费是因为企业在贴钱,现在不干了!言之凿凿,确实很难挑出毛病。
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大家把互联网产品混淆成了公共品,把互联网企业的免费(低价)促销当成了商家的经营常态。
上海人习惯把街道称为马路,那是因为上海第一条符合现代标准的道路是1851年从当时的跑马场修往外滩的。因为这条路上马车很多,上海的老百姓就把它叫做“马路”。最初的“马路”全长只有1.6公里,大部分路段只有20米宽,但人来人往,车流不断,于是聪明的商人们发现了商机。商人们首先在马路两边抢下地盘,建造起房子,开办各种商业,用现今的时髦话来说就叫“构造商业模式”或“找一个风口”。然后为了吸引顾客,商家开张大吉,免费品尝,大幅度折扣促销,现今的时髦话叫“烧钱”。一时间,马路上人群熙熙攘攘,好不热闹。“马路”最终发展成为如今万商云集的寸金宝地——南京路商业街。然而商业就是商业,商人不是活雷锋。商人们看到促销起了作用,顾客已经习惯到马路来买东西,他们的收获季节也就到了,先前的促销打折被取消。尤其是当几家大百货公司建成后,其他百货公司在“马路”上再也没有落脚之地,“马路”上的大商家都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回眸看看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台湾地区老百姓把互联网称为“网路”,那是再形象不过的比喻了。原来这条路上“跑”的是数字符号,现在商人们发现了其中的商机,要把它开发成商业街,于是各种网络应用平台纷纷出现。互联网企业高举免费低价大旗,大规模烧钱,就是为了吸引流量,在这条刚刚开发的“网路”上抢得先机,获取垄断地位。各种投资人的加入又使得这种烧钱活动达到无与伦比的激烈程度。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投资人,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获取利益,他们提供的是商品而不是社会公共品。一旦当人们的习惯形成后,免费就必将取消。而另外那些没有取得客户习惯(流量)的企业就只能退出“网路”。这一切几乎都是以往商业历史的重演。唯一不同的是,与传统商业相比,互联网公司拥有更低的有形资产,网络流量几乎是公司的全部价值来源,所以互联网企业的生命周期更短,更容易形成垄断。
认清了互联网经济的商业本质,就应该客观地看待互联网的发展,既不应该“神化”也不要“丑化”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地缩短了人与人沟通的距离,降低了交易成本,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性。信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又一要素。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没有实体经济,互联网就好比空中楼阁。互联网可以促进实体经济更快、更有效的发展,而不是毁灭实体经济。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妖魔化”互联网经济,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现有企业职工就业机会减少,银行融资成本上升。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经济是用新的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淘汰一部分旧的不合理的低效率的生产方式,这难道不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吗?
当然,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的业态,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熟。在呼吁社会给互联网经济多一点时间和宽容的同时,相应的规范监管也应该跟上。第一,尽快制定各个互联网行业的规则,给人流日益增多的“马路”按上交通灯,以免出现重大的交通事故,“红绿灯”的时间长短可以日后不断完善。第二,考虑到互联网经济比实体经济更容易出现垄断性企业,政府是否应该考虑制定专门针对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法律,以保护日益依赖于互联网生活的普通百姓,也更有利于行业的不断创新发展。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