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大学内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引发社会关注。退休3个月后,常萍被返聘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在此前32年的教学生涯中,常萍的职称一直是讲师。堪称“传奇”的是,常萍从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甚至“两拒《百家讲坛》邀请”,民间一直称呼她为“口碑教授”。(2月15日《北京青年报》)
如果说“布鞋院士”李小文是高深莫测、笑傲学界的“令狐冲”,那么“口碑教授”常萍则是仙风道骨、采菊东篱的“陶渊明”。在体制森严的学界,常萍注定是无法复制也无法模仿的时代“孤本”,她越火越红,越凸显高校职称评聘制度的僵化和丑陋。无疑,常萍的存在应成为倒逼和加速改革的力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赞美和敬仰常萍的专业高度、奉献精神、人格魅力及其诗意存在,但不能把这种“不食人间烟火”强加于其他高校教师,否则就是道德绑架,既不厚道,也不现实。常萍视名利为浮云,在黑白两色的简单世界里独来独往、怡然自得,这是她理想的生活方式;别人写论文、出书、申报职称,养家糊口,追求名利,也是一种正当的权利。
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追求理想生活的权利,不管是脱俗的还是世俗的,都应得到尊重。关键是,国家和社会应尽可能营造让人可以自由选择和追求的环境,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比如,致力于科研的成名成家,立志教学的桃李满天下,即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但现实很骨感,在“学术GDP崇拜”下,职业晋升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而教学水平、学生评价等几乎被忽略,这种扭曲的评价体系让高校教师苦不堪言、狼狈不堪。看看那些为了评职称而绞尽脑汁撰写垃圾论文、低三下四巴结权力的学者,真让人五味杂陈,更不要说论文抄袭、买卖之风了。“口碑教授”的存在不是学界的遮羞布,而是枷锁之下自由人性的稀有证据。
问题倒逼改革,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已走在路上,职称评定有望打破“一刀切”,而教育领域先行实施。高校教师职称论文逐步取消,外语不再是必备条件,评职称高校自己说了算权力靠边站……各地改革措施不断涌现。报道称,广东自2016年1月起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向试点高校下放岗位设置权、职称评审权、薪酬分配权等管理权,有校长说“比给我几亿元办学经费都开心”。
在这种背景下,“口碑教授”的走红不仅再次折射了改革的迫切性,而且会成为倒逼和加速改革的力量。返聘证书是迟来的认可,对超然物外的常萍来说只是一朵浮云,但对僵化的评聘制度来说则是一场轩然大波。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