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逢过年倍逼婚”说起

2016年02月16日 07:29   来源:解放日报   封寿炎

  如果要给春节假期的热门关键词搞个排行榜,“婚姻”应该可以名列前茅。很多掀起热烈讨论的话题,都跟恋爱、择偶、婚姻有关。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布的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超过7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岁—35岁青年压力最大,农村地区又比城市严重。农村地区结婚成本高昂,城区房子、农村楼房、汽车、高额彩礼几乎成为农村男青年讨媳妇的起码门槛,使很多男青年遭遇娶妻难。很多家庭倾尽家财,甚至债台高筑才能娶上媳妇。此外,还有城市姑娘不习惯男朋友老家的农村家庭生活而与之分手。近段时间引发网上热议的上海姑娘与江西小伙因一顿饭分手的新闻就是一例。

  近几年来,婚恋择偶持续成为热门话题。春节本来就是家人团圆,集传统文化、传统观念之大成的节日,在此期间,婚恋择偶问题理所当然格外凸显。透过这些五花八门的新闻和讨论,也可以看出婚恋、择偶、家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对于婚姻的态度,不同群体之间已经发生很大分化。农村地区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较深,家庭观念强烈,具有浓烈的生育情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建立家庭生儿育女,在农村家长的心目中简直是天经地义的金科玉律。很多家长也把子女成家立业,当成自己最重要的责任之一。然而,对于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的年轻人而言,婚姻渐渐不再是人生必选项,而是可选项。在这些年轻人的价值排序里,婚姻家庭未必是唯一核心,个人幸福、选择权和自由权,甚至比婚姻家庭更加重要。当个人追求和婚姻家庭目标一致时,问题自然很好解决。但如果两者不一致,有些人可能就宁愿选择个人幸福。两代人之间,两种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由此产生矛盾,春节团圆,往往成为矛盾的集中爆发点。

  在农村地区,有条件结婚却保持单身,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对于农村青年来说,结婚成为一种“刚需”。某种需求一旦成为刚需,其成本就很难保持弹性,人们往往不惜代价去实现需求满足。在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农村女青年显然更具择偶优势,因为她们可以选择嫁到更好的地区、嫁入更好的家庭。结婚成为农村男青年的刚需,结婚成本自然水涨船高。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物质手段是择偶竞争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城区商品房、农村楼房、高额彩礼成为结婚的基本门槛,婚恋观念的嬗变就走向了婚恋商品化的畸变。哪怕是结婚所要求的基本门槛,实际上都已经超出了很多家庭的承受能力。那些无法达到基本门槛的青年,要么被排斥在婚姻的大门之外,要么倾尽家财甚至债台高筑来勉强成婚。

  婚姻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当人们普遍重视人生幸福的时候,他们就会从人生幸福去定义和期待自己的婚姻。在“上海姑娘和江西小伙因一顿饭分手”的新闻里,尽管事实真假还有待证实,但是当事人“上海姑娘”对于自己的人生幸福和婚姻的定义和期待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江西小伙除了“工作能力强、长相好”之外,其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完全不符合她对于婚姻的期待。为了防止今后“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结局,她在“第一顿饭”之后,毅然决然选择分手。尽管事件女主角饱受批评,但她的态度和做法,其实代表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状态。

  随着时代变迁,婚恋家庭状况在许多向度上,都同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观念和现代思想的传承冲突、不同群体之间的观念分化、人们对于婚姻的定义和追求,都正在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复杂。当这些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同时存在于当下时空,自然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冲击,并引发热烈讨论。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婚姻、家庭和人口都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对这一系列基本的社会文化领域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