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东:春节的国际化值得期待

2016年02月06日 07:11   来源:环球时报   李华东

  2016新春佳节即将到来,“欢乐春节”活动正在世界多地举行,成为华侨华人以及当地民众的美谈。

  与国内看待春节的视角不同,海外“欢乐春节”活动着力营造“大自然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世界的节日”的主题氛围,在“欢乐、和谐、共享”的基础上,致力于把“春节”这一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中华优秀文化,及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追求与梦想传播到世界各地,与世界各民族的不同思想文化进行交流与交融,中国年的国际化脚步越来越快,氛围越来越浓厚。

  春节的国际化推广活动,既包括剧场演出、综艺表演、广场巡游、文化庙会、慰侨欢庆、民俗展演、图书展销、旅游推介等传统类型,还重点开发出春节音乐会、电视环球春晚等子品牌项目,让中国年的国际文化渗透和熏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圣诞节之所以能够变成一个国际化的节日,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节日被赋予了温暖和亲情的内涵,那么,中国的春节又何尝没有温暖和亲情的内涵呢?就在我们呼唤年味回归、保卫春节的期盼声中,在国外,却有很多人愿意自发迎接原本属于中华民族的春节,春节的国际化大融合趋势正在形成,这对我们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警醒和鞭策。

  已经很多年了,包括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和马来西亚总理等一些国家的政要,每年中国春节来临之际都要发表声明,向所有华人和亚裔人士祝贺农历新年。在民间,德国、巴西等国家的华侨华人和当地人共同庆贺新春。由于外国人对中国春节的文化审美认同感日渐深入,可以说,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社会,良性互动的春节使中国春节的国际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

  但不可否认,国内年味日渐寡淡已是事实。以往过年我们很注重“过”,更多是为了享受这种美妙的过程。家庭成员都应该参与到年的准备活动中去,在行动中寻求一份亲情的回归和传递。但如今,这种参与性的互动过程被我们省略了,过年演变成了成品年和商业年,少了参与感。过去,春联作为一种古老春节文化的重要形式,每家都十分重视,用自编自写或找人代写的春联来抒发这一年一个家庭的喜悦、快乐和收获,并且用心书写,力求给看到的人一种美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如今,机器化生产的雷同春联充斥于市场和社区,让春联体现的个性美丧失殆尽,春节的气氛也冲淡了不少。

  过去,串门拜年是为了体现一种传统的孝敬礼仪,希望借助春节将尊老爱幼的传统发扬光大,更是为了让小孩从小树立宗族观念,为宗族争光。但是如今,串门拜年更多地被利益功利性取代。如果由于商业的侵蚀和我们的懈怠,春节在我们自己的国家里变成了徒有虚名的空壳,那么春节的国际化进程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浅显道理:要想让春节的国际化形成气候,首先要让春节的文化生态呈现多样性活力,如果说国际化春节是需要推广的百万顷良田,那就应该种好国内的试验田。

  保卫春节,宣扬春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拯救春节,就是在拯救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年,也是国际年,春节的国际化值得期待。(作者是中国国际商会投融资服务委员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