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不少地方和部门都会召集举办各类座谈会,对一些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为即将召开的地方“两会”做准备。然而,记者近期参加几个座谈会时发现,参会人员不符合要求、对座谈会主题不熟悉、发言内容不到位等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普遍。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本该务实的座谈会变成了“务虚会”。
以记者近日参加某部门主办的关于留守儿童政策的座谈会为例。既然座谈会要研究留守儿童问题,与会者起码应该对留守儿童群体有所了解,对如何解决留守难题有所研究。然而,竟然有多名参会者表示,本来这个座谈会该由某领导参加的,但领导临时有事,只好改派自己代为参加。座谈会上,有人说自己仅仅通过媒体报道对留守儿童情况有所了解,有人滔滔不绝地说“留守儿童首先要正视自己不足”,还有一名社会救助部门的参会者甚至称自己跟留守儿童打交道很少……一天半天的座谈会下来,几乎没有太多务实的成果。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如今有一些基层干部,对座谈会缺少端正的态度,没有把它当成党和政府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有的人将参加座谈会当成一种任务,事先没有认真调查研究,只到会场喝喝茶、吃吃水果,说些完全无用的废话;有的人则将参加座谈会当成一种荣誉,仿佛领导派自己去参加座谈会,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肯定,是给自己提供一个与大领导“亲密接触”的机会。与会者带着这种心态参加座谈会,最终的效果可想而知。
一般来说,座谈会都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召开的,所邀请的都是与问题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大家一起坐下来,探讨某个问题该怎么看、怎么解决,将会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比如,中央有关部门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各行各业代表人士到中南海参加座谈会,共同商讨一些问题;再比如,有些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非常看重全国“两会”期间的座谈会,会提前几个月进行调研。为什么到了一些地方,座谈会就变味了呢?
座谈会是反映问题、商讨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渠道,与会者高质量的发言,完全有可能成为促进政策调整的推力。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能不能把座谈会开好,也是检验工作严不严、实不实的一项指标。希望各种座谈会的主办方认真准备,所有与会者都能认真对待,别让敷衍了事浪费了座谈会。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