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茂:供给侧改革落脚点在需求

2016年01月13日 09:58   来源:环球时报   

  展开讨论前,先打一个比方:一个人的进食量,根本上取决于人体对食品中营养物的需要,但也受食物的质量、口感、安全性等因素影响,好吃的食物往往会刺激人们吃得多一些,难以下咽的东西会影响人的胃口。满足对食品中所含营养成分的需要,是食物供给的落脚点。

  人体是有机体,经济的最佳运行状态就类似于有机体,可以称之为“有机经济体”,能够自行调节供需平衡。市场需要什么,就能得到有效供给,不需要什么,就能得到有效抑制;什么东西量短了,就能在正常的供给周期里补足,什么东西过剩了,应能在正常周期里减产。

  在这样的有机经济体中,再引入上述人体的比方,人体摄入营养的需要就相当于需求侧,而食物的质量、搭配、口感等就相当于供给侧的内容。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如同我们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跨越,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理论和宏观政策创新。

  人体“吃得饱”, 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在此基础上改善食物供给结构,清理一部分低质无营养的食物供给,提升食物供给品质,挖掘或创新一些营养更合理、口感更好的食物供给,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即:去过剩产能,创新性地激发潜在供给,从而引导或创造新的需求、原有供给物的质量改进引发需求量的扩张,总之落脚点还是在需求上。诸如日本马桶盖、欧洲和澳洲的洋奶粉,我们不是没有马桶盖和奶粉,我们的这些产品能满足基本需求,但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升质量、品位,来满足更高水平的需求,现在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上。

  纵观经济发展史,供给创造需求的事例比比皆是。当然,供给本身还创造着中间需求,如生产面包对面粉的需求,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和当代的里根经济学,基本上停留在这样的一个层面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超越了西方供给学说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理论。调整供给结构、创新潜在供给、提升供给水平、库存出清、化解过剩产能、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发力,特别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进程的科学把握,这些都构成了这一重大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创新的内容,这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中的有关学说所无法比拟的。按此新理论,在宏观调控上把供给侧作为新的着力点,把需求侧作为落脚点,宏观调控上的创新也显而易见。这就如同跷跷板,以前用力在需求一端向上抬,现在着力在供给一端向下压,借助杠杆的力量更容易把需求端跷起来。当然,需求端向上抬的力量也不会减。

  着力供给、落脚需求,毕竟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的马车。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新理论,不是撇开需求谈供给,更不是撇开供给谈需求,而是在供给与需求的对应关系中看待供给,在辩证中扩张需求,求得供给与需求在扩张中平衡,在基本平衡中扩张,以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作者是人民日报社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