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变味,商业逻辑下的一场消费

2015年12月29日 07:39   来源:红网   杜建锋

  近日,3部片名改编自成语的电影纷纷上映,《怦然星动》、《从天儿降》、《不可思异》。3部影片的质量引发网友吐槽,片名更是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电影拍不好也就算了,误导孩子写错成语怎么办?更有网友调侃,这3部电影应该叫“成语挑错字”系列或者“改编成语杀手”系列。之前,被篡改的成语不时出现在广告语中,为此广电总局发布相关规定,禁止使用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词语,然而效果似乎并不明显。这不禁让我们对当代儿童少年的语言文化培养表示担忧。(12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怦然星动、从天儿降、不可思异,单从成语使用来看,当然是别字连连,不足为训,但是作为电影的名字,却又是“别出新裁”,甚至在一些人眼中还有点创新的意味。别字连连也好,创新也罢,这种不合“规矩”的使用给第一次接触这些成语的少年儿童造成了困惑,也容易造成语言文字使用的混乱,遭遇吐槽,引发热议也属正常,这或许正是商家追求的效果:光电影名字就制造出了一个话题,何愁电影无票房?

  事实上,乱用成语的又何止是电影?一则旅游广告,“晋善晋美”让人们记住的是三晋大地的善与美,却也几乎忘记了“尽善尽美”是其本源;一则药品广告,“咳不容缓”让人看到的是药效的神奇,但幽默风趣的风头几乎遮盖了成语的来历;一则空调广告,“终身无‘汗’”道出了空调的制冷效果,却也在无形中让“终身无憾”退居幕后。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除却幽默与调侃的因素,背后的商业利益恐怕才是这些广告或者电影考虑的首要因素。

  虽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但是禁而不止,禁而愈烈也是事实。或许语言文字的改变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演进过程,成语也不例外,在历史的演进中,意义发生变化也是寻常可见的。比如,想入非非原指的是非一般的思维所能达到的境界,到后来指的却是意念进入玄妙虚幻的境界。但在商业逻辑下,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不按规范使用成语的现象,还是让人不得感叹商业的力量。

  以商业的逻辑对成语进行消费,扩大产品的影响力,这或许无可厚非。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何况成语本来就是用来使用的,至于怎么使用,使用的效果如何,商业逻辑考虑的是利润,而不是什么社会影响,也不是所谓的良好的语言环境,更谈不上传承文化的继承。因此,把语言的规范使用寄托于商家的良心发现无异于与虎谋皮,在利益面前,保持一份淡定,很难。

  在商业的逻辑下,完全堵住消费成语的通道也很难。与其忧心于成语的篡改,不如教会孩子多一点怀疑精神,不如让孩子埋头弄清成语的来龙去脉,让商业的归商业,教育的归教育。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