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霾不能靠风,要动员微观治理主体

2015年12月02日 13:33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一夜北风紧,吹散了笼罩华北21城的重度雾霾。这没有让人轻松,却反衬出了数千公里之外巴黎大会议题的重量。

  在正在举行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中国的与会安排、活动安排带着象征意义。国家层面上,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实现互惠共赢”的态度,“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诚意,表达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问题上的历史视野和大国胸襟。

  企业层面上,生态企业亿利资源集团携中国生态修复的核心技术登陆大会,联合国有关机构组织了专门会议,发布《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分享近30年来该企业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地区探索形成的100余项生态修复核心技术,及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可以说,此次巴黎大会,中国从政府和社会、宏观规划和微观执行、国家战略和企业探索双重角度,表达了中国在生态治理上的视野、规划和努力。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坦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近几十年来,在探索中国模式、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中国一直在试图摆脱“经济越发展、环境越污染”的增长病,一直在通过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消除贫困和保护生态两个重任之间走钢丝,艰难把握着“绿色”和“发展”之间的微妙张力。与之相应,三十年间,亿利资源这样的微观意义上的生态治理主体,也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找着平衡,探索以生态产业驱动生态修复,在将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变为绿洲、推广“微煤雾化”技术治理雾霾的同时,成为了全球创造生态财富最多的企业。市场主体对国家战略的响应,以及这种响应产生的成熟商业模式,为今天严峻、沉重的环境治理局面,带来了些许乐观。

  它带来的启示之一是,在生态包袱已成事实的情况下,环境治理必须政府与社会联动。如果说,伴随着严重雾霾和生态失衡,生态问责的舆论趋势已经形成,“谁污染谁买单”的环境伦理概念已经普及,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决策模式和受益格局已成为改革对象和众矢之的,那么,现在必须在批评的基础上进入建设性环节,推广业已成熟的生态产业模式、普及新的专利技术、广泛动员微观意义上的治理主体。相对于责任分析、价值分析,每呼吸一口气就要带进肺泡数以百万计雾霾颗粒的现实,更需要以实对实的操作方法。

  常识看来,要让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生态治理中发挥作用,并且要让这种治理是可持续的,须以产业思维调动市场力量,这是“库布其模式”带来的第二个启示。开发沙漠药材、发展沙漠种植,带动了沙漠农业,也完成了沙漠绿化;发展“发电+种树+种草+养殖”系统,向沙漠要来了巨大电量,也拓展了生态光伏产业;从“治沙”延伸进入“治霾”领域后,让煤炭排放指标接近燃气水平“微煤雾化”已获得专利,成为企业市场竞争中的核心技术。向治污要效益的模式,未来必成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趋势,须有更多企业进场竞技,也需要政府扮演好“引流”的角色。

  中国环境治理任重路远,华北数天的重度雾霾,已经向巴黎大会传达了无声的诉求。现在看来,巴黎大会上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功能、角色,已从一个侧面给出了回应。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