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勺子》,比黑色幽默更现实的人生

2015年11月23日 07:37   来源:红网   史兴庆

  有些事情是要反着看的,比如《一个勺子》,表面上是喜剧,实则一出悲剧。还不能说影片是黑色幽默,至少故事不够荒诞,人物也不变态(没有人的言行像个变态),也谈不上做了艺术性的夸张和扭曲,反而更像是从生活的大染缸里随意舀出了一勺,呈现了生活的一些原汁原味,让我们看到了熟悉中的陌生、陌生中的熟悉,领略了一种现实人生。

  影片其实讲了一个很小的问题:一个傻子(西北方言音同“勺子”)为什么会被人争来争去?拉条子(陈建斌饰)搞不明白,于是他变成了众人眼里最大的傻子;成功人士李大头(王学兵饰)同样搞不明白;片中似乎没人能搞明白这是为什么。

  不是片中的人傻,不知道傻子也有利用价值,而是这个问题同“柴米油盐”一样,不在于自身的大小长短,而在于“小中见大”,大到甚至可以代表整个生活。所以对这个问题,大家搞不明白、说不清楚,但却给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答案——人生就是这样。这显然是种无奈,而非答案,但这种事情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有真的答案?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一个勺子》并不解决任何问题,无论大的,还是小的,但它能和其他典型的现实主义电影一样,真实地反映某种现实和人生,并予以讴歌、批评批判,也就够了,对于现实,影片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人为贬低。

  作为现实题材,情节的推进自然要符合情理逻辑和生活常识,影片这点做得不错,至少不像有些IP电影,生活不够,靠做梦甚至胡编来凑。

  设想一下,如果有个陌生人纠缠你,但并没伤害你,你要怎么做?作为常识,我们会首先自己处理,不行就报警。片中拉条子同样如此,只不过中间多了一个找村长解决的环节,这符合人物的身份。美中不足的是第一个环节的过程有点冗长,让人怀疑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有些久远,人物行为已不大合时宜。

  当然从整体上看,拉条子这一好人形象塑造得不错,尤其有个地方值得称道:拉条子和老婆(蒋勤勤饰)吵架,老婆抱怨他收留了傻子,给家庭带来了麻烦甚至灾难,拉条子生气地说,当初你也是我收留的,我不收留,你早冻死了。

  这个细节让拉条子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行为更加真实可信。拉条子虽是个大好人,但好人就必然收留傻子?显然不是,而拉条子之所以这么做,除了他人好外,还在于他曾收留过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后来成了他老婆。人往往就是这样,做好事不图回报,但有好报,会做更多好事;再好的人,街头扶个老人被讹掉半年工资,你看看他下次还扶不扶。

  所以这个细节,道出了潜意识里的原因,让拉条子的行为跟单纯的好人动了恻隐之心,或者“学雷锋做好事”区别开来,也让这部文艺片在传递正能量上,显得更为细腻,贴近常态人生。这个细节可谓轻描淡写,却能画龙点睛。

  《一个勺子》关注的是现实人生,自然也难掩沉重。拉条子其实是一个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是好心让他变成了众人眼里的傻子,变得连李大头那样的无良商人最后也鄙夷他;那么,很多不如拉条子的人,在那种环境和语境里,又如何能做个好人?

  也许正是有着这样的情境,片中那群少年才会无缘无故地歧视和殴打傻子;甚至连片中的执法者也显得苍白无力;而拉条子对执法者的最大认知,竟然是可以拿五万块钱去运作儿子的减刑——和被骗子诈骗相比,这种可悲更让人觉得沉重。

  当下像拉条子那样的好人,如何做了好事不吃亏?不被人当成傻子?也不觉得自己犯傻?好人怎样才能多一些挺身而出?《一个勺子》从正向维度上留给了观众思考的问题,不过影片能实现的最大价值,也许就是让人去想一想,如果你是拉条子,你愿不愿做那样一个勺子?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