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

2015年11月18日 07:3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制造强国不仅仅体现在制造业的规模、效益、质量、创新等方面,而且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

  企业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体,发展有责任感的制造业需要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以负责任的方式提供产品。事实上,目前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与制造强国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保证质量。

  发展有责任感的制造业,需要企业有效管理生产运营,保证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走的是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道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制造2025》要求把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基本方针之一。同时,企业提供产品不限于绿色发展,还应包括有效管理其生产运营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以及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前者的重点是安全生产,后者的重点是员工权益保护和诚信经营。但现实是,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员工权益保护不到位普遍存在,诚信经营水平总体较低,由此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上饱受诟病,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制约。

  因此,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制度约束,同时还要从意愿、制度、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引导、规范和管理,以便为发展有责任感的制造业提供保障。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肖红军)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