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赛季中国女排联赛打了3轮,相比没有冠名赞助不得不“裸奔”的尴尬,外援加盟成了可资炒作的看点。6支球队引进12名外援,创下历年新高。中国女排联赛赛场上从主攻到自由人,几乎每个位置都有外援身影。但效果如何?有的满意,也有的不理想。不光行家有看法,连球迷都能用自己的方式给出解读。
中国女排是世界冠军,孕育了世界冠军的联赛应当是优秀球员涌现和成长的沃土,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为了保持在世界排坛的位置和水平,中国的联赛仍需不断引进外援,达到相互交流和了解的目的。而且,中国的联赛更应当是各路好手向往的平台,能到中国的俱乐部中打球,或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能被中国的俱乐部相中,是外籍球员的一份骄傲。
但新赛季还在初战阶段,外援的情况已经不像赛前估计得那么乐观。北汽女排算是把政策用足的队伍,可3名外援的表现给人“不过如此”的印象,3场比赛都打满5局,并且都输了,关键时刻并没有看到身高1米98的阿塞拜疆主攻一锤定音的场面。外援到中国赛场上坐板凳,是能力达不到还是为伤病所困或欠缺磨合?也许存在多种原因,但现实是外援既不能给球队增加实力,也不足以迫使对手重点布防;既没有掀起攻防对抗高潮,也没能刺激球市,让人看了兴奋不起来。
实战是检验引援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在女排联赛得分榜前20名中,外援仅有5人,远不像中超足球和中职篮那样高高在上。并不是说非得世界超一流选手才有必要引进,但对一支打联赛的队伍来说,外援一定要起到应有作用,否则,挤占本土年轻球员成长空间的事情总没个完。
上赛季结束后,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名女排运动员实现了转会,国内没有联赛的美国女排和无需竞争里约奥运会门票的巴西女排几乎将国家队全体队员放出去,在异国俱乐部中打联赛,既可借机了解对手,又能保持自身状态,一举多得。但中国联赛中的外援多来自世界排坛三流水平的国家,论能力恐怕不足以成为中国球员学习和赶超的目标。
竞技项目能不能职业化,要看条件,开放是必须的,但引进本身并不是目的。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