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雪村做微商,写字的体面从何而来

2015年11月04日 07:53   来源:红网   王言虎

  前些天,慕容雪村的一条朋友圈被很多人转发。他写道,“生计艰难,做点小生意。在这风雨如晦的年头,我这样的独立作家基本无法以写作维持生活,必须分心两用,一半想着义理和辞章,一面想着怎么找饭吃。在接下来的几周,我可能会经常发点广告,如果觉得烦,也可以选择‘不看他的朋友圈’。”接着,他便推荐了一款卸妆油。

  这样的广告贴,看着让人泫然。现如今,写字的人跨界转型,发个软文,贴个广告,其实都挺正常,可是,当慕容雪村以略显凄凉的笔调发出他的广告时,还是难免让人五味杂陈。虽然,并不见得慕容雪村过得有多差,但看得出来,他过得并不从容。

  慕容雪村在这条朋友圈里将自己定义为“独立作家”,这或许正是他生计维艰的原因。一方面,不同于体制内作家,慕容雪村没有职级,没有作协发放的基本工资,要想获得体面的收入,只能靠拼命地写,并获得市场认可;但另一方面,由于他的一些特殊的个人原因,他在当下文字市场,并没有多少发挥空间。文字无法变现,基本上堵死了靠写字谋生的道路。跨界“微商”,慕容雪村也是迫不得已。

  慕容雪村的不从容,固然有其个人原因,但他的窘迫,在文字工作者那里并非没有共性可循。何止是独立作家,体制内作家活得滋润的又有多少?除了金字塔顶上的一小撮儿,大多数人也不过是衣食无虞吧。针对外界赋予的“首富”身份,作家张贤亮曾回应道,“我只能说中国作家本身就是一个清贫的群体,说我是中国作家中的首富,充其量不过是个丐帮首领。”的确如此。毕竟,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是莫言、刘慈欣,也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有韩寒、郭敬明式的精明。绝大多数作家笔耕不辍,也不过是为尽稻粱谋的本分而已。

  有人说,在当下如果仅以文字为业,估计会被饿死。我想说,这并不是文人的矫情。与文字为伴,生活并不一定诗意。2012年,女作家周瑄璞在微博上晒出稿费清单:2011年发表文字约25万字,共计稿费两万四千余元,平均每字不足0.1元;去年,翻译家孙仲旭因抑郁自杀辞世,也让不少人提到当下文学翻译稿费过低的现状。虽然,去年国家版权局草拟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将原创作品的付酬标准从1999年的每千字30元到100元,提升为每千字100元到500元。但这样的标准,到底能不能在各家出版社、报馆落地,恐怕还是个问题。并且即便如此,此标准也远远算不上高。看看稿费单上寒碜的数字,估计就很明白了。

  以写字为业,是很多文青的梦想。但梦想终究只能是梦想。梦想不是职业。一旦把写字用来谋生,它可能就显得不再那么可爱,甚至面目可憎起来。虽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写作平台开出较高稿费,很多专栏作家一天可以写数个专栏,但毕竟不是每天都有那么多话题可写,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们的抱怨、拖稿焦虑,甚至整夜整夜的失眠。他们也可以选择不写,但那要有允许妻子买不起化妆品、孩子交不起学费的勇气。

  媒体人徐达内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侈谈体面》,他在文章末尾写到,“我希望体面,希望所有还在这个行业淘金的人都能体面,体面地写作,体面地接广告。”他说的是媒体。都是以写字为业,作家应该能体会到媒体人的痛楚。文字工作者侈谈体面,在一个号称“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真是一件悲哀的事儿。

  慕容雪村的广告是一面镜子,写字的人从他那里看到了自己的境遇,对他同情,替他转发,为他悲鸣,到底是自己意难平。当一个优秀的作家不能靠文字过上体面的生活,这一定出现了什么问题。希望慕容雪村的广告能为他的生活带来改善,哪怕是一点点。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