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习近平"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

2015年10月16日 13:40   来源:东方网   倪洋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2015年10月1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毋庸置疑,文艺要热爱人民,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也才能为人民所接受。但是,少数文艺工作者、创作者,在文艺创作上,并没有真正将“热爱人民”融入到血液中、内化到作品里,有的热衷于崇洋媚外,有的一味地追求低俗,有的“拜金主义”至上,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还有的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胡编乱造、粗制滥造,不顾人民感受。凡此种种,将“热爱人民”抛在了一边,背离了宗旨、偏离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可谓一针见血,既是提醒告诫,更是责任担当,必须深刻领会、坚决落实。

  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实践反复证明,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热爱人民,首先必须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要在作品中反映人民心声,始终以人民为创作中心,发挥最大正能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对人民的热爱要发自内心、充满深情,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绝不能将热爱人民放在口头上,或概念化、口号化。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作品创作中,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要有具体的实践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否热爱人民,不是嘴上说的,必须落实到具体实在的实际行动中,尤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以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要主动走出办公室、创作室、实验室,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绝不能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更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努力拆除“心”的围墙、“情”的隔阂,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切忌浮在面上、呆在家中、关在象牙塔里。不接地气,也就难以有创作的底气,更不可能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了。

  要有正确的问题判断。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能不能“热爱人民”,怎么样“热爱人民”,关键要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有正确的判断。要坚持以人民为创作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全面引导群众,不能自我感觉良好,更不能脱离群众、背离群众;要深刻懂得自己是人民的服务员、勤务员,就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要广泛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大讨论,坚持并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传承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将心比心,以情换情。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其他任何一项工作,要想能够深入人心、深得人心,必须充满感情、满怀激情,始终将“热爱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刻印在心坎上,实践在行动中,落实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理解信任支持。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