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称,广州黄埔一市民近日遭遇一桩奇葩事:他因发短信中含“赌”字被识别为垃圾短信,遭到电信运营商停机,并要求他写承诺书。客服人员还告诉他,如不写承诺书会被登记下来。他究竟发了什么短信?内容无非是:“和你赌一把——你认为屠呦呦会不会去瑞典领诺贝尔奖?”
这事令人将信将疑。倒不是说这在技术上无法识别。报道中,客服人员也介绍,系统电脑会自动抽取关键词,如“赌”、“银行卡”、“暴力”、“毒品”等都是敏感词。不过,仅有这些敏感词,而不去查看具体内容的话,其实还是难以判定是否垃圾短信。问题就在于,假如运营商通过关键词过滤,进一步查阅用户短信,明显涉及侵犯用户隐私。反之,如不查看具体内容,就直接判定为垃圾短信,又极易造成误伤、错杀,损害用户正当权益。
对此,客服的说法是,经公安机关审查之后,才会认定为垃圾短信,进而采取停机措施。但我怀疑这不过是运营商的托辞。所谓垃圾短信,不仅要有内容判断标准,还应有发送次数的衡量。除非这名用户还隐瞒了什么事情,否则光凭一个短信,公安部门怎么可能判断是垃圾短信呢?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次误伤事件。
不过,从这起事件,却让人看到治理垃圾短信的希望。说起这垃圾短信,大家都深恶痛绝。经常一大早还在睡觉的时候,就不断有垃圾短信、电话进来。有时候是在开车,让人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不胜其烦。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垃圾短信总量199亿条,每月人均接受7条。垃圾短信就像幽灵一样,已经对个人生活造成严重干扰,甚至造成身心伤害。哪怕安装软件拉黑号码,也是永远拉不完,因为对方都可以通过伪基站自动使用任意号码发生短信了。
但从这次事件至少可以看出,根除垃圾短信并不存在技术问题。试想,运营商连一个短信都可以点对点“清除”,何况那些大规模群发的垃圾短信?实际上,只要进行关键词拦截加上发送量判断,便可阻止大多数垃圾短信。运营商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意这么做。即便在今天,语音、短信业务已占其营业收入很少一部分,运营商仍不愿痛下杀手。这里头的关键,就在于利益二字。
运营商宁可错杀正常用户,也不愿得罪“元凶”,除了存在利益因素,还在于没有真正尊重用户权益。我就亲耳听到客服人员说,对这类垃圾短信,他们没有办法限制。而潜台词是,他们没有责任去阻止。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年上半年,工信部已正式出台规定,要求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投诉处理机制,接受相关投诉;未经用户同意发送商业性短信的,最高可处以3万元罚款。可见,相关权责已从法规层面加以明确界定。
因为没有建立完善的反垃圾短信机制,一旦发生类似于广州市民这样的“错杀”情形,用户难免投诉无门。说到底,普通用户的权益并不在运营商的关心之列,否则传说中可免收垃圾短信的“红名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