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会有下一个古村落被污染吞噬么?

2015年10月10日 06:59   来源:红网   徐甫祥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浙江省绍兴市斗门镇三江村,正在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不管是崭新的洋房,还是上了年纪的老屋,一座座都被夷为平地。伴随着推土机轰鸣的,是5000多村民的大迁徙。而古村落消失的唯一原因,是周遭众多污染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使它已成为一块不再适合居住的土地。(10月9日《钱江晚报》)

  因钱塘江、钱清江、曹娥江三江汇流而得名的三江村,原本是一个丰饶富裕的宝地。村头一段残存的古城墙,系戚继光为抗倭而建,依稀还有当年军事要塞的风采。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江南古村落,却在趟过六百年史河后的今天,被紧邻的当地大型工业园区所排放的废气废水所吞噬,而从祖国的版图中消逝了。

  置身于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潮头中的人们,无疑会面对一座权衡利弊的“天平”:是秉承环保理念下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是走所谓先发展、再治理的“死路”,往往考验着当地领导者的良知与智慧。诚然,顾及蓝天白云,有可能会放缓经济发展的势头,但唯利是图的单头独行,却注定会祸及我们的生存环境。但遗憾的是,在某些地方领导者的心目中,压在天平一头的利益“蛋糕”实在是太重了,重得让另一头的绿色环保失去了应有的份量。因此,与其说古村落败给了污染肆虐,不如说败给了这座畸轻畸重的思想“天平”。

  譬如,当地这个大型工业园区,仅就入驻企业达3800余家的规模来看,其产生的税利、吸纳的就业人数及催升的GDP无疑十分诱人。与之相比,其代价无非是一个小小村落的好景不再及5000多村民的大迁徙。甚至在某些人的眼里,说不定还会是一次促进地方发展的机遇呢:一方面顺势“腾龙换鸟”,为势头正猛的工业园区提供进一步扩张的地盘,另一方面,村民们因不宜居住而主动要求搬迁,既免除了拆迁动员的艰辛,又不会出现征地中常见的“坐地喊价”,不但大大缩短工期,还会节省相当一笔费用呢。

  不过,这种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的短视行为,势必埋下祸根。就眼前来说,其危害已经显现:据绍兴市环保局评估,这个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占绍兴全市70%左右,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列全市第一,是全市平均水平的7倍以上。而污染之下,天不再蓝,河面飘着油污,空气中嗅着臭味。村民不敢下河游泳,捉来的鱼虾更不敢吃。尤为可怕的是,近些年,村里已先后有数十人因癌症而死亡。

  同时,长远的危害已经可以预见:其一,由于该村三江汇聚之特点,其丰富的地下水及地表水必会加速有毒物的延伸渗透,不仅污染面极易扩张,甚至会危害三江水;祸及更多区域;其二,尽管目前这些排污企业可谓“风生水起”,但其不可持续性的致命缺陷注定“其兴亦勃焉,其亡亦乎焉”。一旦这些成片的土地今后需要复耕或居住,土壤修复或将是一个耗时耗资的巨大工程,其耗费的成本甚至会远超现今获取的利益;其三,如果当地决策者们视其短期及长远危害于不顾,利令智昏,一意孤行,将这类不可持续性的产业“蛋糕”似“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那么,其带来的显性及隐性危害后果都将同时被成倍放大。到那时,我们又将如何面对?

  其实,发展是硬道理,环保同样也是硬道理。若当地的决策者们具备远见,不失担当,是完全能够做到发展与环保“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譬如,如果有关部门能恪守项目建设的“三同时”原则,寸步不让、一丝不苟地坚持“一切企业、事业单位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底线,还会有今天的污染肆虐么?

  诚然,我们也看到,当地近些年也有不少大动作: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组织污染区域的大搬迁。但这类近乎“亡羊补牢”似的治理,始终摆脱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窠臼,不但事倍功半,而且难以断根。显然,不给这类企业以“出生”机会,或许才是治本之策。

  既然污染企业业已坐大,目前只有“华山一条路”可以选择:要么治污整改到位,要么关停并转,别无它途。不然,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古村落在我们的眼前消失。而这些,绝不是我们所愿看到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