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完美的“十一”假期,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5年10月05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提起“十一”,大家想到最多的恐怕就是旅游了。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出家门,乃至国门,“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国人放松的主流方式。旅程上的酸甜苦辣成为大街小巷的热议话题,这个“十一”,依旧会有很多新鲜事。正如许多网友所言,“爱她,就带她去旅游;恨她,也带她去旅游”。今天,我们再将目光转向热门的旅游话题。

  旅游那些事之一:车票难买

  中国经济网网友 刘颂寒

  说到小长假,很多人都苦恼买不到车票,最后不得不找黄牛买高于普通票价的“黄牛票”。国庆期间,黄牛自然也成了极为活跃的一个人群。

  其实,杜绝黄牛倒票,广大旅客也有责任。如果每一名买不到票的旅客,都从黄牛那儿买票,那就成了黄牛最忠实的“粉丝”。要真正让黄牛再无生存的土壤,还得靠每一名旅客从内心深处厌恶黄牛,拒绝与他们交易,这才能让倒票这条灰色产业链真正被根除。

  旅游那些事之二:门票涨价

  中国经济网网友 袁宝

  目前国内旅游产业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单一,门票成为旅游刚性收入的“主力军”。单方面抬高景区门票价格或捆绑式的强制消费,直接受到伤害的固然是游客,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叹“玩不起”,景区也将面临游客锐减的考验,最终恐怕景区也会“伤不起”。

  要改变“门票经济”依赖症,地方政府部门应改变向“钱”看的惯性思维,不能只把景区打造为所在地政府的“摇钱树”。其实,“门票经济”并非一定要成为旅游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消费不能漠视相关产业消费要素的整合,如果能用公平合理的门票价格或免费观光政策招徕、留住游客,必将拉动起当地吃、行、住、购、娱等多方面的连带消费,从而彰显出“多赢”的综合效益。门票价格高低不仅关系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是民生之大事。塑造良好的旅游环境,需要发掘景区内涵,扩展产业链长度,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引导景区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以此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旅游那些事之三:强迫购物

  中国经济网网友 杨朝辉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游客,不得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然而,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恶导游”事件让许多想要出门旅游的人心存忌惮。

  要让旅游市场回归良性轨道,就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应对类似事件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当事导游和旅行社进行“严肃处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改变这种“恶导游”频现、强买强卖的旅游怪象,除了加大监管力度、细化检查方案外,还要拿出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严打严治不合理现象,不要再让法律成为一纸空文。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宣传教育,改变游客易受低价诱惑的市场状况,使旅游者成为自觉抵制恶性竞争的消费主体。

  文明旅游也是对“中国梦”的践行

  中国经济网网友 十三棵泡桐

  当旅行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凸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老百姓富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自然更加多元化了。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保持大国的优雅风范,是我们每一位游客都应该做到和牢记的。尤其是在践行伟大“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旅行梦”,梦里有文明、和谐、尊严和谦逊。只有让微笑成为我们的语言,文明成为我们的信念,我们才能获得全世界的欢迎与尊重。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