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假日垃圾遍地,靠什么改变游客行为?

2015年09月30日 07:29   来源:红网   郑渝川

  9月27日中秋节当晚,数以万计市民及游客到三亚湾沙滩、大东海景区拜月赏月。直至28日凌晨3时,赏月人群才陆陆续续离开,留下狂欢过后遍地的垃圾,共计百余吨。当地出动了1800多人,出动17辆垃圾车,对三亚湾沿线全面清扫了3个小时,才将赏月垃圾彻底清除。据介绍,赏月当晚,城管队员、治安联防队员以及环保志愿者们不间断地穿梭在海滩上,发放垃圾收集环保袋,劝导市民游客爱护海滩环境,但很少有人配合。(9月29日澎湃新闻网)

  之所以会有多达数万(另有说法是有十万人之多)的市民、游客,选择在中秋节当晚到三亚的海滩赏月,就在于海滩风景秀美,视线开阔,有很好的赏月氛围。要是海滩上垃圾遍地,不要说坐着赏月,恐怕市民、游客连一分钟也不会多呆。

  人们愿意享受海滩良好赏月环境,却无意配合带走游玩期间产生的垃圾,而是将大量的垃圾留在海滩上。如果当地缺乏必要的应急预案,垃圾处理车辆和人力调配不足,脏乱差的海滩景象就会至少持续好几天,不堪入目。在此过程中还可能出现部分垃圾被卷入海内,造成污染事件。若是部分啤酒瓶破碎之后卷到海水掩盖的近海海滩,则意味着突出的安全隐患,那些留下垃圾的人们也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

  对在海滩上乱扔垃圾的后果,相关的市民、游客显然不能推诿称没有想到(即便真有没注意乱扔垃圾问题的人,也肯定会接收到海滩上城管队员、治安联防队员、志愿者发出的提醒)。如果同样的行为出现在市民居住的小区、游客下榻的酒店,肯定是不被接受的,人们会清清楚楚表明乱扔垃圾的直观危害和潜在后果,以此为据主张自己的权利。说到底,市民、游客爱护环境,履行环保义务的意识薄弱,尽管热爱洁净环境,却只愿意坐享其成,不肯哪怕“搭把手”带走自己产生的垃圾。

  当然,市民、游客爱护环境的意识薄弱,未必一定等于会产生乱扔垃圾的行为。这就需要相关的景区等公共区域,强化爱护环境主题宣传,增加公共区域垃圾回收装置,并设计必要的激励机制,驱动市民、游客配合减少乱扔垃圾的数量。

  在海滩、景区等公共区域做好爱护环境主题宣传,不应当等到市民、游客就位后才安排人员穿梭宣传,因为那样做即显单一苍白,又可能触发抵触情绪。可以考虑在公共区域周边设置更具画面感的宣传装置,将过往一些节假日期间垃圾遍地的图像呈现在人们面前,设置直接有力的宣传语,要求市民、游客在破坏环境和爱护环境中作出选择。这样一来,将迫使市民、游客意识到乱扔垃圾行为的后果和影响,消除“装糊涂”的空间,如果依然乱扔垃圾,就会对应丑陋粗鄙等“素质低”的标签。

  像三亚湾沙滩、大东海景区这样每逢节假日就会出现密集客流的景区,当地管理单位还应在不影响景区游览、休闲整体体验的情况下,节假日之前在景区各处安装更多的垃圾回收装置,鼓励游客们就近投放垃圾。如果能够提供更多的垃圾回收装置,就近投放成为可能,肯定要比让市民、游客自行带走垃圾,带到景区之外再完成投放,更能赢得响应。

  三亚湾沙滩、大东海景区等景区的管理单位,节假日结束后会付出高额成本,来清除垃圾。既然如此,完全可以开展激励机制的测试,对自行携带啤酒瓶等可回收物品集中投放的市民、游客,发放等同于市场回收价的奖励,并赠送爱护海滩环境主题的小型纪念品。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