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区建养老院遭反对 民生建设要多投石问路

2015年08月24日 07: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上海某居民小区附近要修建养老院,近90%的住户投了反对票。居民并非不需要相关服务,而是在养老需求之外,还有心理诉求、经济利益等其他需求。如何找到多种需求的平衡点,是当前切实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政府和机构要多向群众“问路”、多向市场“问路”

  上海某居民小区附近要修建一座养老院,这本来是件好事。然而,小区近90%的住户明确表示不愿与养老院做邻居。以保障民生为出发点的项目遭到周边群众的强烈反对,着实令人意外。

  是当地不需要养老服务吗?并不是。据了解,小区所在街道的老龄化率为33%,养老床位吃紧。补充位于城区、配套完善的养老设施,应该说正是群众生活所需。是该项目违规建设吗?也不是。养老院与居民小区是两个独立院落,选址上并无不妥,运营内容符合规定,项目也由当地政府审批通过。然而,这一民生项目却不合民意,问题究竟出在哪?

  总结起来,居民反对养老院的原因有二:一是无法承受身边“老人即将离世”带来的心理压力,认为养老院的存在有可能影响生活环境和心情;二是担心小区房价会因此降低,导致经济利益受损。可见,居民并非不需要相关服务,而是在养老需求之外,还有心理诉求、经济利益等其他需求。也许这些需求较难理解,却也不能忽视,需要尊重。上海小区并非孤例,出于相同顾虑,2014年江苏某地也发生过类似事情。

  如何找到多种需求的平衡点,是当前切实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相比于农田水利、城市管网、轨道交通等民生基础设施“大需求”,养老服务、健康产业、体育休闲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民生新需求正呈现出新特点——趋势性、普遍性需求与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并存,设施建设等“硬需求”与心理、环境方面的“软需求”同在。“一刀切”地用规模和数量补缺口,只关注一种需求而忽视其他需求,难以获得群众广泛认可。比如,某地建设大批保障房,周边医疗、教育、商业、交通等配套跟不上,百姓即便缺房也不想住进去;某地体育场馆建设齐备,使用费用却居高不下,群众迫切需要的平价健身场所踪影难觅……这些“怪现象”归根结底,都是供给与需求没有实现精准对接。

  应对新情况,民生领域的工作也要更接地气、更精细化、更有针对性,在实现民生保障普惠性的基础上,精准对接多样化民生需求。为此,政府和机构需要多方“投石问路”。一是要多向群众“问路”。广泛征求意见、了解群众想法、获得群众支持,使群众真正参与到民生建设中去,不能只凭统计数据研判群众的多元需求。二是要多向市场“问路”。对许多PPP模式的民生项目而言,必须有更为精准的市场调研和市场定位,用更加灵活的市场化手段助推项目落地,在竞争中进一步创新供给的形式和内容,让民生项目建得了、作用大、活得好,避免“好事难办”的尴尬。(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栾笑语)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