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宽容看待2岁女童的“病房日记”

2015年08月14日 10:14   来源:光明网   苑广阔

  “我要与白血病这大坏蛋作战,不怕你,我有超能力”“爸爸妈妈,我是幸运的吗?我要加油!”这是一名患上白血病的2岁孩子的“病房日记”。这篇“病房日记”在7月末,首先在徐州“U我们”微信公益小组的群内发出,很快引发了大量网友关注并转发。在两三天内,患者家人就收到了近3万元捐款。 然而,“病房日记”也引发了争议,有网友质疑,成人以孩子口吻写的感受,是在“过分煽情”“吸引眼球”。(8月13日《扬子晚报》)

  这些在网络上得到广泛关注与传播,进而收到大量捐款的“病房日记”,也迎来了不少的质疑。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只有2岁的孩子,话还说不利索,自然不可能自己去撰写所谓的“病房日记”,而成年人模仿2岁孩子的语气,以第一人称来描述孩子的心理,本身就是一种虚构,说得严重点就是一种欺骗。尽管救助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通过虚构一篇煽情的“病房日记”的方式,显然有博取大众同情,甚至有道德绑架的嫌疑。

  客观而言,质疑者的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撰写日记的成年人是在各种假设、揣测孩子心理的基础之上写成的这篇日记,基本等同于一种文学创作。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志愿者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帮助这名孩子和她背后的家庭,而且日记中所披露的孩子的病情,他们家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一些治疗过程中的细节,也都是真实的,并非虚构。而且,志愿者也没有掩饰自己创作这篇“病房日记”就是想引起社会关注,吸引公众眼球的目的。

  从结果上来看,这些志愿者也确实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最终为亟需救命钱的孩子筹集到了部分善款。其实这件事和前几天引发全国性关注,发生在四川大凉山的“最悲伤小学生作文”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篇作文事后也被质疑是由当地的志愿者代笔,事后志愿者也承认帮助当事小学生进行了整理。问题在于,即便“病房日记”是大人捉刀代笔,即便“最悲伤小学生作文”是志愿者修改过的,但是这都不能改变背后最为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孩子亟需救命钱,父母双亡的小学生亟需帮助。

  现在因为“病房日记”得到了关注,孩子的救命钱也有了希望,这不是所有人都看到的结果吗?如果说志愿者和质疑者之间有什么分歧的话,那也是在做事的方式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在目的上却都是一致的。更何况,志愿者在基本事实的依据上模仿2岁孩子写作日记,也算不上不择手段。

  现在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我们身边再有人罹患重病,无钱治疗的时候,我们不用靠“病房日记”之类的来吸引眼球,换得捐款。前几天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也许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我们期待它早日得到贯彻实施,早日发挥现实作用。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