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群众不能忽冷忽热

2015年08月12日 09:34   来源:人民日报   李昌禹

  □替群众解难、帮群众顺气、为群众维权,在群众最盼的地方展作为,在群众最急的地方见真情,在群众最怨的地方改作风

  

  提起群团组织,不少人有这种感觉:有时觉得它离我们很近,有时又觉得它离我们很远。感觉近,是因为像工会、共青团、妇联这样的群团组织,大家多少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感觉远,是因为不少群团组织平时与群众缺少经常联系,群众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想不起、找不到这些组织。

  谈起某群团组织,一位在机关工作的朋友说,他到单位工作了好几年也没见到该组织的影子,只有平时发个电影票、办个文体活动时,才从办公室人员口中或者海报落款中觅得该组织“确实存在”的痕迹。

  群团组织,顾名思义,本该姓“群”,最广泛地联系和发动群众,为群众想实招、办实事,应该是其优势和特长。但有些群团组织却姓“官”,向上看不向下看。据群众反映,有些群团组织与群众的关系忽远忽近、忽冷忽热,“神龙见首不见尾”,动员群众的时候激情似火,群众找它解决困难时却百般推脱;开展活动时气氛热火朝天,活动结束后态度冷冷淡淡;跟有钱、有权、有名的人打成一片,跟普通百姓却交往平淡。

  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很多群团组织在工作上不断创新、改善,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有一些群团组织在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时无所适从,没有找准自己的责任使命和角色定位。有的把自己当成了“二政府”,沾染上衙门习气;有的面对群众的新需求却步不前,不去研究群众想法、改进工作方法,“我自岿然不动”。

  在党的历史上,群团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群团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它的责任使命和角色定位都应该直达群众工作的神经末梢。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群众兴趣和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小众化,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大大增强的形势下,群团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应该更加强化而不是弱化,对群众需求的把握应该更加锐化而不是钝化。这需要群团组织花大力气去弥补自身工作缺陷,增强和群众的感情纽带。

  群团干部要替群众解难、帮群众顺气、为群众维权,在群众最盼的地方展作为,在群众最急的地方见真情,在群众最怨的地方改作风。群团组织离开了群众,就像鱼儿离开了水。

  群团组织必须把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融化到日常工作中,不能忽冷忽热,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中服务好群众、代表好群众利益。唯有如此,群众才能对组织有认同感,群团组织才能真正成为群众之友。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