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在广场上开演唱会”

2015年08月05日 09:14   来源:人民日报   刘维涛

  □把群众拉来当配角、当观众,群众心里可不会把你当主角,你只能唱独角戏

  

  群团组织,是群体性团体组织的简称,顾名思义,群众性应是其根本特点。如果一个群团组织患上了脱离群众的毛病,恐怕就意味着它已置于危险的境地。

  如何看一个群团组织是否脱离群众?就看他们的工作群众买不买账。笔者曾观摩一个群团组织在基层的评选活动,先是各级领导依次登台讲话,然后直接宣布评选结果。活动很无趣,时间未过半,群众便开始各自散去,场面好不尴尬。

  把群众拉来当配角、当观众,群众心里可不会把你当主角,你只能唱独角戏。群团工作多以活动为载体,任何不以群众为中心的活动,其号召力都将大打折扣,最终不免落入自弹自唱的境地。假如,这样一场评选活动,会前有广泛细致的进村入户动员,会场交给群众自发推荐、自己投票产生结果,相信效果一定不一样。

  群团组织的看家本领就是群众工作,现在看,一些同志组织和动员群众的能力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思想认识跟不上,工作热情减退,手段创新不够。团结和动员群众,是做人的工作,远比在一个系统、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地方、一个村子里做工作要难得多。好比一个是在音乐厅、大会堂开演唱会,一个是在空地上、广场上开演唱会。后者要困难得多:面对的观众文化素质不同,兴趣口味不同,你怎么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要做好群众工作,我们必须学会在广场上开演唱会。信息化时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利益诉求多元、表达方式多样,怎样才能开好“广场上的演唱会”,把群众凝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事业奋斗?

  首先要做到的,是离群众近些再近些。群团组织是其所联系群众的“娘家人”,是“娘家人”就该常来常往、知冷知热,让人有“温暖之家”的感觉。社会变迁让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原子化分布的个人甚至比以前更需要来自群体的温暖。群团组织正可以基于需求的服务和关爱,不断传递温暖力量,让这种温暖在所联系的群众心中累积,逐渐养成对社会的认同度、归属感乃至安全感。

  要让所联系群众有参与感,进而有获得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不深入群众,就没有从群众中来的智慧;不发动群众,就没有到群众中去的实践,则一切决策举措便失掉了地气,也就没有了生命力。群团组织之所以被称为一大创举,就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制度化渠道,让社会中的各个群体及时有效地反映意愿与诉求,并参与公共事务。在社会权利意识和民主观念日益强烈的当下,群团组织在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方面大有可为。

  要主动担当让自己更有吸引力。凝聚力来自吸引力。如果一个群团组织没有勇于担当的气魄,不能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助力,那它对群众也谈不上吸引力。当前,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政府职能转移,群团组织能否承接住这些职能,为社会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面对接踵而至的社会难题,在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之外,群团组织能否激发优势,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相信,深度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群团组织,定能绽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