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报道举了个生动例子:一位省里领导谈起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时,感到很不解:群众的诉求,明明已经批示给市一级,明确要求解决,怎么还在上访?一调查,原来批示到了市里,又批给县里;县里又顺手批给了乡镇,乡镇负责人又批给了副职。层层转手,批示如石沉大海,没了下文。
批示,是上级对下级的书面报告批注意见,是领导表达的意见看法,是国家机构解决问题、落实政策的一个基本途径。然而,现如今这个途径看似一路畅通,却在层层批示的过程中,被各种形式主义逐步消解,使得问题的解决遭遇重重阻碍。
“民之所望,施政之向”,批示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终了。层层批示,层层推诿,层层不作为,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人民的极端不负责任。上级批了、下级推了、群众落泪了。批示一旦打了折扣,那贬值的只有政府的公信力。
“激浊方可扬清,惩恶方能扬善”,批示不能落地,主要是不正的作风在作祟。因此,借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的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学细照,检查自身不足,正一正作风,抖一抖身上的“尘埃”,用真感情,下真功夫,不贪虚功,不图虚名,多做实事、做好事,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让批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造福于民。
批示不能落地,固然是作风问题,但也与目前的层级结构不无关系。即使我们能一步步保证批示不走样,但批示到达基层,到达问题实处,一层一层,一级一级,时间上的耽搁可想而知。因此,简政放权是我们的必行方向,压缩层级范围,将问题化解在基层,不劳民更不伤财,还可以节省更多的基层精力去为群众创造更多的福利。
“一批了之”其实也是一种懒政。批示迟迟不落实,问题在基层,根源在上面,这上下传导落实之间,需要的是一份监督和督促。领导批示不能一批了之,后续的督查一定要跟上,批示能否不走样、不变质地传达下去?传到了基层或是有关部门,他们又是怎样落实解决的,解决的程度和结果又是如何,领导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能按批示认真落实的,一定要揪出责任人来批评问责,这样才能在“批示—落实—监督”之间构筑起通畅的“绿色通道”。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