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窃”背后,该窥见怎样的“豹斑“?

2015年07月23日 07:19   来源:红网   王卫锋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原馆长萧元,两年内将图书馆收藏的148件名家画作“狸猫换太子”。他亲自临摹赝品替换真迹,齐白石、张大千、八大山人、潘天寿和郑板桥等名家画作均落入了他的腰包,随后他转手再将真品拍卖,10年来萧元调包的画作总价值过亿。(7月22日《北京青年报》)

  根据检方的指控,2002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萧元利用其配备的图书馆藏画库全套钥匙进入画库,以自己临摹好的赝品调包的方式,将张大千、齐白石等书画家的143幅书画作品窃为己有。后将其中125幅画作经拍卖公司拍卖,非法获取3千多万元,剩下尚未卖出的18幅,经鉴定估价也有7千多万元。

  价值高达一个多亿的馆藏名画,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乾坤挪移”到了萧馆长的囊中,转手换成豪宅香车,不能不让人佩服萧馆长确实生财有“盗”。然鉴于其“盗”的对象之高雅,手法之专业,我们姑且套用官员“雅贪”的名讳称其为“雅窃”。而纵观全案,我们该从这起“于无声处现惊雷”的“雅窃”案背后,窥见怎样的“豹斑”?

  其实无论是官员的“雅贪”,还是学者的“雅窃”,在其堕落深渊的轨迹背后,都有一个“祸患积于忽微”的开始。作为一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和著名的美术史研究者,在其上任广州美院图书馆馆长之后,萧元不是想着如何利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更好地为单位服务,反而是在第一次“慧眼”发现馆藏书画存在赝品之后,“默不作声”地在心里思忖“我为什么不能”,由此拉开了其疯狂临摹以假换真并借机敛财的序幕。试想一下,如果在他第一次发现图书馆的管理漏洞之后,能及时告知学校,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也许他的人生也将得到及时“补救”。

  而同时,无论是“雅贪”,还是“雅窃”,其实每一起“衣冠楚楚”的勾当背后,都有一个“衣不蔽体”的管理现实。按常理而论,作为一个保管着如此重要的珍贵名画之所,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图书馆内部,都应在画库的日常保管、维护及借阅、归还等环节,制定一套详细完整的管理程序和制度,每个人都应概莫能外地照章执行。而事实是,学生、教师从画库借画需要三个管理员共同到场。而对于馆长这样的领导,却能独享一整套钥匙。同时,整个图书馆除了萧元,竟然没有人懂画的真伪,哪怕借出去真画,还回来的是赝品,也根本无人能看出来。如此“门洞大开”的管理现状,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好良机,让满脑子纸醉金迷的馆长,做坐怀“名画”而不乱的“柳下惠”,实在是无稽之谈。由此,无论是监管制度上的严重缺失,还是对权力谄媚下的行为失范,都无不将该校的管理漏洞暴漏无疑。

  就是在这样半“推”半“就”的失序与贪欲的媾和下,一个蚂蚁搬家似的监守自盗就这样横空出世。而当我们透过这曝光于世的“一斑”,放眼当下全国涉及珍贵文物馆藏的现实。我们是否应该油然而生地担心,并以足够地善意“不惮”地质疑一下:不知那些躺在深闺中的文物古迹,到底还有多少是“太子”,又有多少已成“狸猫”。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