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补”出成效强堵不如缓疏

2015年07月20日 07:43   来源:红网   余祖欣

  在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禁补令”后,假期学校集体补课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记者在安徽、江西调查发现,“学生一周补课6天”“在职老师变身补习班老师”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漫漫暑期成了学生和老师忙碌的“补课时光”。(7月19日新华网)

  补课的窟窿是个负担,却又人人都愿钻,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参与其中扮演应有角色,使之渐成颓势,理应严管。其实,减负无所谓时间段,一直都是适应于当前教育的热点话题,学生叫苦、家长无奈、学校无力、老师避责,说来说去,无非又把一系列问题抛给了体制。有的“专家”论断笔者难以认同,在客观条件不具备且尚未形成改革浪潮之前,一味抨击高考体制,又提不出全局性的“治病良方”,形同“痴人说梦”。

  补课之“弊”实在无需多言,特别是当其形成一种另类的“产业”,蛋糕渐大、人人来分,以至于禁令成了许多人眼中的“白纸一张”,内容都不重视,更有何人在意其是否能有效落实?当然,此话并不是说“禁补令”没用,而是但凡补课离不开“有利”二字,“禁补令”就决然堵不住这波洪流。简单来说,成绩差的想追近点,成绩好的想跑远点,知识哪里有限高,无非就是一种无限竞争的过程,只要有利可图、有供有需,禁补令就很难真正突显实效,特殊情况下还会成为负担。

  对补课的严管持续时间已是很长,在此之前更尤其针对学校,后来竟衍生出不少“异地补课”甚至“跨省补课”。补课和禁补,其核心都是聚焦在“为了孩子好”,只不过“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哪个家长都想自己孩子有个“快乐暑假”,但可能么?着眼一望当前的教育形势,稍有不慎就是直线落后,一个月的玩乐和一生的后悔,孰轻孰重,家长可是明眼人!这也就造成了不少地方的家长反过来抵制“禁补令”,想方法、找偏门,为了孩子的成绩什么路子都敢走,就是为了两个字:补课。

  “禁补令”的目的是好的,这无可辩驳,毕竟是“治病救人”,该有的姿态当然要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效但不强效、有用但不好用的法子,是不是该换上一换?没错,如今的“禁补”工作确实陷入了瓶颈,收得住问题但断不了根,稍有松懈有偿补课之风就会瞬间卷土重来,一些地方让老师签“保证书”,看起来满是积极的“正能量”,可若真是有教师“背信弃义”,签了保证还是悄悄补课,难道还能拿着这一纸保证书去法院追责不成?

  不少学者的建议其实非常中肯:凡事堵上一堵,好说好做,一律通杀不费事,但要真正有理、有效,靠的还是一个“疏”字。笔者也认为,“禁补”恰如治水,强堵不如分流而疏,分清现实情况,依策“动刀”,该放开的补课不妨放开一些,比如初三和高三,学校、家长、学生、老师,人人都是卯足了劲丝毫不放松,这个时候谈些不靠谱的“减负”又怎能接得了“地气”,该禁的补课,一样不能少;能放的口子,就须严加监管。

  现如今,补课确如精神饮食,只不过问题出在了人们把学校课堂当“开胃菜”,却把课外补课当“主菜”,这也难怪大家把焦点集中在提高课堂质量上。其实,对于禁补的增效,就是应往这个方向走,走慢一点、走稳一点,不要口号喊得响、措施做地绝,最后成了“差不到哪里也好不到哪里”。补课的路别堵死,放点风、照照太阳,让一些刚性需求者能正大光明地参与补课,有理有节、合情合法;还要让学校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主战场”,做到“补不补课都那样”,如此再何须苦口婆心搞严禁?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